从高圪垯村走之前,谢忠芸忍不住回过头去,再次打量这个他生活了大半辈子、如今已经满目疮痍的村庄。村里人陆陆续续都走了,搬到了城市里去生活,他心里多多少少有些不舍,他知道,这一走,大半辈子种地的“手艺”也要丢了。
8月5日,让谢忠芸没想到的是,在移民搬迁政策的帮助下,他又沿着当年离去的路,一步一步又走回高圪垯村,重新拾起了种地的行当。
从2018年开始,榆林市横山区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避灾生态移民搬迁。截至2023年8月,共有1608户住在贫瘠大山里的农民携家带口搬入横山区“首泰·幸福城”小区,6000多名农民成为有土地的“城里人”。现在,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过起了幸福的城里人生活。
搬去县城还要种地
谢忠芸是第一批避灾生态移民搬迁住进横山区“首泰·幸福城”小区的群众。
搬迁之前,谢忠芸满腹狐疑:搬走了,户口怎么办?家里的承包责任田怎么办?政府要求搬迁户签了“一表三协议”,会不会把责任田给收了,户口没了,使搬迁户成了“光杆司令”?
在当时,几乎所有的搬迁户都有这样的顾虑。
很快,横山区移民办主任思华山解释:“政府保障所有搬迁户在原村上的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不变,搬迁户原来所享有的相关权益不变,更不会强迫搬迁户下农户”。
现在,即使住到了城市,老家南塔乡高圪垯村上的46亩地依然是自家的承包地,使用权和使用年限一律不变。谢忠芸放心了,很快,他种上了20亩黑豆、玉米等农作物,剩余的26亩都种上了核桃树、枣树等“懒庄稼”,不用每天精心打理。谢忠芸还在新家门口开了个农产品门市,把家里的农产品拿到自己的门市上来卖,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搬去县城了为什么还要种地?不少搬迁户这样回答:“不种地,那还叫农民?”
谢忠芸说:“除了对土地有眷恋外,我们最大的担忧仍然来自生计,对搬迁的村民来说,土地再贫瘠也是命根子。有了土地,无论出现什么问题,再苦再累总可以活命。”
白耀文、张军飞两户都是石窑沟办事处的搬迁户,他们同时搬进了城里。白耀文在经营家乡责任田的同时,在新小区楼底开了一家超市,张军飞也在经营家乡责任田的同时,还开了一家停车场。
像他们一样,住在城里的搬迁户,家里种地、城里创收“两不误”的群众占了大多数。
创收就在家门口
避灾生态移民搬迁,很多农民从大山深处搬到县城,为了让他们生活有保障,承接搬迁群众的社区需要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横山区移民办就提出“先业后搬,以业促搬”的思路。新小区在一楼规划了40多间门面房,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社区工厂3家,建立便民活动场所50多家,带动1000余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现在,“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成为新的就业模式。
26岁的横山区韩岔镇高畔峁村村民高凤凤,在离家600公里外的省城西安打了3年工,跑过业务,当过流水线工人。
2020年春季,住在“首泰·幸福城”的哥哥给高凤凤打了一个电话:“相关部门要给搬迁户免费进行技能培训,要不你回家试试。”
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高凤凤欣喜地跑回家,看到参加培训的都是和自己一样大的年轻人,回家就业还可以省下外出打工的租房费用。她下定决心,留乡发展。
如今,高凤凤已经在县城办起了3个“新生活美容养生会所”,月收入7000多元。她说:“现在吃住都在家里,花钱少,还能顾得上照顾父母。”
吉磊是韩岔镇屈家庙村人,在“首泰·幸福城”买房子时,总担心离开老家,自己没有一技之长,没法过日子。
哪知道换了一方水土,天地更加广阔,后来社区推荐吉磊到西安、北京等地学习技艺。经过系统学习,吉磊办起了吉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每年收入达10余万元。
韩岔镇三星村韩宽墕村小组侯志平一家四口人搬到“首泰·幸福城”后,一边做网络直播业务。侯志平还和儿子侯小东、儿媳范小艳开了一家房产中介机构,一家每月收入少说也上万元。
张秀秀一直和丈夫寇飞飞在外务工,为了给家里减轻经济压力,她就到“首泰·幸福城”物业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又能陪伴孩子,还增加了家庭收入。
有幸福也有好生活
冯光福的老家在韩岔镇永昌村,那里山大沟深,交通闭塞。因自然因素限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决心走出大山后,冯光福带着老伴儿和两个儿子来到城里发展。
新的问题出现了,在城里买房,地理位置还凑合的商品房少说也得30多万元。后来,他经过详细打听,在“首泰·幸福城”购房,每平方米2000多元,政府还能无偿补助5万元,还有生态移民搬迁确权证,并免收契税和登记费。
这么好的政策瞬间让冯光福心动,他立即取出自己储蓄的15万元,搬进了“首泰·幸福城”。
搬进新房后,冯光福的生活被幸福包裹着。
冯光福的大儿子冯雪峰参加了汽车维修技术培训。凭着儿子心灵手巧、能吃苦的韧劲,两年后学成了一手过硬的修车手艺,办起了汽车维修中心。
“日子好了,好事跟着来了。去年,儿子和儿媳妇喜结良缘,在小区的广场上办了婚事,今年还生下了一对双胞胎,日子过得美得不行。”冯光福说。
在这里,不仅是冯雪峰一户,还有6000多名像冯雪峰一样的搬迁户住进了新家,他们的生活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面对记者的提问时,大家异口同声说:“住进‘幸福城’不光幸福,还有好生活。”
这次横山大规模异地搬迁已经成为榆林人口口相传的好典范,政府通过异地搬迁聚焦重点群体、重点区域、重点工作,不断强机制、壮产业、促就业,写好了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人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8月5日傍晚,谢忠芸干完农活在小区楼下乘凉,天边火烧云的霞光洒在这位老先生写满慈祥的脸上。这时,他不禁轻轻吟诗一首:“红日高照新居户,喜花常开幸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