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白成官)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康养产业的持续升温,中药材市场需求如潮水般激增,价格稳步上升,为中药材种植产业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在这一行业春风的吹拂下,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敏锐捕捉时代脉搏,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不仅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统计数据显示,正宁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1万多亩,迅速燎原至如今的5.5万亩,覆盖了全县十个乡镇,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集中连片的种植模式,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画卷。这一华丽转身,离不开“企业+基地+农户”等多元化种植模式的广泛推广与应用,它们如同一股股强劲的动力,激发了农户的种植热情,也极大地提升了中药材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作为正宁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宫河镇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据悉2024年宫河镇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2万多亩,其中丹参、生地、玉米套种柴胡等品种错落有致,预计年总产值可达到1.3亿元。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宫河镇对中药材产业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与不懈追求。
记者深入宫河镇南庄村五组调研,丹丹红种植家庭农场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自2005年起,这家农场便深耕中药材种植领域,从最初的40余亩土地起步,历经风雨,现已发展成为拥有150余亩种植面积的现代农业企业典范。农场主曹会刚凭借丰富的种植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模式,成功引领农场从传统粗放管理迈向规模化、现代化经营的新阶段。
丹丹红种植家庭农场不仅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更在种植品种上实现了多元化,丹参、生地、柴胡、秦艽、防风、党参等多种中药材在这里茁壮成长。通过循环耕作的智慧,农场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共生。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玉米套种柴胡的创新模式,不仅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还显著提升了农户的经济收入,每亩净利润可达数千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此外,丹丹红种植家庭农场还积极发挥领头羊作用,成立了中药材种植专业技术协会,通过提供优质种子、种植技术指导及田间管理服务,有效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增加了他们的稳定收入,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这种“传帮带”的模式,为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展望未来,正宁县将继续深化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中药材深加工、品牌建设等多元化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同时,依托王录村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旅游资源的地区,正宁县还将进一步挖掘潜力,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正宁县正以中药材产业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让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