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生态环境局举行新闻发布会

2024-11-05 09:34:28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本报讯(白成官)11月4日,陕西省延安市生态环境局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生态环境局污防科科长惠振龙、市生态环境局质管科副科长刘雯雯及市大气污染治理办公室副主任樊勇,介绍该市2024年1-9月大气、水环境质量状况以及大气、水污染防治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市生态环境局宣教科科长冯雪主持。

图示, 示意图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2024年1-9月延安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市生态环境局质管科副科长刘雯雯作以下报告:

一、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一)延安城区空气质量状况2024年1-9月,延安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为247天(排名全省第3),同比增加12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543(排名全省第4),同比改善2.42%。PM2.5为26微克/立方米(排名全省第2)。六项指标浓度“三改善、一持平、两变差”,其中二氧化硫(SO2)为6微克/立方米,同比7微克/立方米变好14.3%;二氧化氮(NO2)为29微克/立方米,同比33微克/立方米变好12.1%;一氧化碳(CO)为1.2毫克/立方米,同比1.3毫克/立方米变好7.7%;细颗粒物(PM2.5)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53微克/立方米,同比51微克/立方米变差3.9%;臭氧(O3)为150微克/立方米,同比145微克/立方米变差3.4%。

(二)各县(市、区)空气质量状况

从综合指数来看,13个县(市、区)空气质量由好到差依次是黄龙县、宜川县、洛川县、黄陵县、甘泉县、志丹县、富县、延长县、安塞区、吴起县、子长市、延川县、宝塔区。与去年同期相比,13个县(市、区)综合指数除志丹县、甘泉县变差1.6%、3.4%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黄陵县、洛川县、黄龙县分别改善13.6%、13.5%、11.9%,改善幅度位列前三。

从优良天数来看,13个县(市、区)从多到少依次为:黄陵县、黄龙县、志丹县、甘泉县、洛川县、富县、吴起县、宝塔区、宜川县、延川县、延长县、安塞区和子长市。与去年同期相比,洛川县增加29天,黄陵县增加16天,黄龙县、宜川县增加15天,延长县、宝塔区增加14天,吴起县增加13天,富县增加10天,延川县增加9天,安塞区增加8天,志丹县增加6天,子长市增加5天,甘泉县持平。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一)总体情况今年1-9月,延安市国、省、市控出境断面全部达标,Ⅰ~Ⅲ类断面占比100%。

(二)国家考核断面水质状况1-9月份,14个国控断面全部达标,其中7个断面为Ⅱ类水质,分别为壶口、秀西、下桃水电站、南沟门、沮河户村、龙安和沟门村;7个断面为Ⅲ类水质,分别为中山川水库大坝、杨家畔、昝家山、白石咀、朱家沟、寺滩和王瑶水库出水口。

(三)省控断面水质状况1-9月份,13个省断面全部达标,其中1个为Ⅰ类,为大坪断面;7个断面为Ⅱ类水质,分别为安塞城区下游一公里、上李家湾、谭家河、白豹川川口、金汤、马老庄、洛窑科;5个断面为Ⅲ类水质,分别为石窑村、甘谷驿、白家园子、苗家沟、三道川川口。

(四)13个县(市、区)出境考核断面水质状况

1-9月,13个市控出境断面全部达标,其中6个断面为Ⅱ类水质,7个断面为Ⅲ类水质。具体为:

安塞区上李家湾断面为Ⅱ类,水质优。

宝塔区杨家湾断面为Ⅲ类,水质良好。

延长县寺滩断面为Ⅲ类,水质良好。子长市苗家沟断面为Ⅲ类,水质良好。

延川县杨家畔断面为Ⅲ类,水质良好。

吴起县金汤断面为Ⅱ类,水质优。

志丹县马老庄断面为Ⅱ类,水质优。甘泉县沟门村断面为Ⅱ类,水质优。富县陈家洼断面为Ⅲ类,水质良好。洛川县枣园村断面为Ⅲ类,水质良好。

黄陵县户村断面为Ⅱ类,水质优。

宜川县昝家山断面为Ⅲ类,水质良好。

黄龙县界子河断面为Ⅱ类,水质优。

(五)11条市级主要河流(河长制)水质状况

延河、清涧河、仕望河、石堡川河、云岩河、涺水河、葫芦河和杏子河水质均为优。周河、北洛河、沮河水质为良好。与去年同期对比,水质均无明显变化。

2024年1-9月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有关情况,市大气污染治理办公室副主任樊勇作以下报告:

2024年1-9月,延安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综合指数3.543,位居全省第4;优良天数247天,位居全省第3;细颗粒物(PM2.5)浓度26微克/立方米,位居全省第2;无人为因素导致的重污染天气发生。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落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对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作出批示,分管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召开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调度会,印发《延安市蓝天保卫战2024年工作方案》《延安市2024年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延安市城区大气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形成了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直接抓、各责任部门压实工作责任抓的工作格局。

二是推进四大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传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开工建设陕煤黄陵店头电厂二期和延长石油富县电厂二期工程。持续优化供热能源结构,全力推进陕投安塞热电联产二期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热电联产能力。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前三季度新增省级绿色园区2个,省级绿色工厂1家。新增“五上”企业173户,其中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4户。推进“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建成投运大唐延安电厂铁路专用线。

三是实施五大治理工程。全面摸底排查散煤经营市场,开展散煤质量抽检60批次。做好高排放车的减法和新能源车的加法,建成投运“绿波带”2条3公里,改造城区路口交通信号灯48个。前三季度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395辆,淘汰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42台。29家大宗物料运输企业建设门禁系统。新增新能源车辆5419辆,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84.6%。强力推进扬尘综合治理,116个建筑工地安装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和视频监控设备。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92%,县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76.47%。

四是开展四大专项行动。纵深推进工业企业深度治理,1家玻璃行业完成废气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工程。持续加强成品油油品监管,开展成品油监督质量抽检103批次。印发《延安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体系,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坚持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完成7个固定顶罐、2个装卸栈台VOCs治理,10家涉VOCs行业完成原辅材料源头替代,8家石化、煤化工等企业开展VOCs泄露检测与修复工作。19家喷绘、印刷行业安装废气处理设施。常态化开展涉VOCs执法检查,累计发现涉V0Cs环境问题33个,已全部完成整改。餐饮油烟净化装置安装率达99.8%以上。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完成营造林81.65万亩。全面加强烟花爆竹燃放、燃杂燃非、露天焚烧污染管控,依法查办案件244起,现场制止并教育劝阻1935起。

2024年1-9月水污染防治工作有关情况,市生态环境局污防科科长惠振龙作以下报告:

今年1-9月份,延安市国、省和市出境断面全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全市地表水无劣Ⅴ类水体。下面,我从7个方面介绍有关工作情况。

一是统筹推动治水工作。制定印发《延安市碧水保卫战2024年工作方案》,以“目标、任务、责任、时限”四张清单向各级各部门下达碧水保卫战任务,进一步理清工作责任,推进治水工作扎实开展。不定期召开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调度会,研究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安排部署重点工作。

二是坚持专班督导。市政府牵头成立了水污染防治工作专班,常态化开展监管,各成员单位按照行业监管职责和包抓要求,强化重点工作调度和现场督导,加密手工监测和现场执法检查频次。定期通报涉水问题和水质状况,印发专报18期,累计出动人员524人次,排查涉水企业163家次,排查河道923公里,推动170个问题完成整改。

三是强化水专项督查检查和问题交办。随时对县(市、区)水质状况和重点问题进行督查检查,及时采取预警、通报、约谈等方式,督促落实水污染防治属地责任。累计下发环境问题交办单、督办预警单10份。

四是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9月份,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由主要河流向重要支流不断延伸,加快推动新建、改建、扩建等应当补办或新办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手续办理进度,不断加强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持续更新和完善入河排污口标识牌。

五是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制定《延安市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工作方案》,工业园区排查整治已列入《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方案》,摸清全市工业园区基本信息及园区污水收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园区环境管理和化工园区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等情况,建立园区清单和台账。指导8个省级化工园区编制工业园区水污染排查整治“一园一策”方案。

六是推动“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积极配合“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专家团队开展工作,按季度开展全市水情分析,对各县(市、区)水污染防治工作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一线提供技术指导,聚焦重点流域和重点断面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七是不断补齐治水设施短板。加强与城管部门的统筹联动,以城郊结合部、老旧街道、山体沟道等薄弱区域为重点,分片区、分阶段推进管网延伸、管网修复、雨污分流改造,逐步完成截流闸取缔或智能化改造,分步实施错漏混接整治,提高污水收集效能。不断提高市区3家污水处理厂精准调度能力,合理调配水量,避免正常工况下污水溢流。逐步理顺镇村污水处理行业监管体制机制,积极推动污水处理厂(站)集约化、专业化运营。加强全市污水行业监管,确保污水处理厂(站)稳定运行,水质达标排放。

下一步,将按照中、省、市部署,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面提升现代化监管水平,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健康美丽幸福河流。

责任编辑:刘静馨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