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教学 叶子 摄
定边说书表演
香醋装箱 叶子 摄
刺绣传承人制作香包 卢云云 摄
排练皮影戏 叶子 摄
传承柳编技艺 卢云云 摄
制作传统糕点炉馍馍 叶子 摄
霸王鞭表演
本报讯(白成官)非遗是一种活态文化,它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不断再生产、再创造、再传播、再交流。
陕北说书每周定期上演,定边剪纸“入驻”社区工厂变身“指尖产业”,定边炉馍馍、定边大块羊肉坐上直播“快车”销往全国……近年来,定边县不断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众多非遗被注入了新活力,生机勃勃地走入公共空间、社交媒体和群众生活中。
目前,定边县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2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4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3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7个。
旧艺育新财——非遗技艺推动产业创新
“剪人物肖像时,要注意五官线条相互连接……”
近日,在定边县剪纸社区艺术工厂非遗传承人侯志萍工作室,侯志萍一边给学员讲授剪纸艺术的特征和风格,一边示范剪纸技巧。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上下翻飞间,栩栩如生的图案便跃然纸上。
49岁的赵兴丽是附近的移民搬迁户,2020年,经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来到楼下的剪纸艺术工厂工作。“学一门手艺,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赵兴丽说。
入驻剪纸社区艺术工厂4年多来,侯志萍觉得,这和她想把剪纸艺术传承下去的初心不谋而合。在这里,不仅可以把定边剪纸技艺教授给想要学习的移民搬迁户,又能让这项“老技艺”找到新出路。
“工厂现已邀请5名剪纸非遗传承人入驻,目前带动新乐社区移民搬迁户及周边剪纸爱好者80人就地就近就业。”定边县剪纸社区艺术工厂负责人郭峬说,看得见的效益、高得多的收入、“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便利条件,吸引了像赵兴丽一样的移民搬迁户40余人,在经过剪纸非遗传承人“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后,逐渐成长为剪纸的行家里手。
剪纸工厂成了“梦工厂”,也让非遗保护传承和扶贫产业实现了“双丰收”。据了解,该工厂每年接收订制、订单大约3万余幅,年产值达500余万元。
“非遗剪纸工厂把定边剪纸推向了市场,是推动非遗商品化的探索,不仅为群众创造了就业机会,还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定边县扶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说。
将非遗推向市场,真正让老手艺成为增收新产业。2020年以来,定边县积极探索“非遗+”模式,创立了剪纸社区艺术工厂和编织工厂,在擦亮定边剪纸和定边柳编招牌的同时,一项项非遗“指尖艺术”成为群众致富的“指尖产业”,重新焕发生机的非遗从历史中走了出来,被赋予新使命和新希望。
古韵焕新光——非遗文化走向大众视野
走进定边县付翔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浓浓的面香味扑面而来,七八名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和面、分剂子、擀皮、包馅、捏圆、装模……有条不紊地制作着定边炉馍。
定边炉馍是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许多非遗技艺一样,如何持续激发文化传承新活力,破传承与发展之困,是定边炉馍技艺面临的考验。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边炉馍的第四代传承人,定边县付翔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付翔深知这一点。
“在守住老手艺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顺应时代变化创新发展。”付翔说。
创新,不仅是紧跟时代升级原料,更考验的是,如何用市场的“新瓶”装传统特色糕点的“老酒”。为此,定边县付翔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先进的生产、包装设备及烘焙生产线,生产30多种产品,还打造了具有陕北特色的直播间,聘请主播,进行常态化直播。
付翔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商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借助这些新技术,能拓宽定边炉馍的市场边界,让定边炉馍走得更远。”
不断推陈出新,既保留传统,又在发展中传承,是当前不少非遗项目选择的新路径。作为陕西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边大块羊肉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贺昱婷也有新的探索。
2023年以来,贺昱婷拍摄定边大块羊肉制作的短视频,用网友喜爱的方式展现大块羊肉的文化魅力,增加大众对定边大块羊肉的认知、认可和情感共鸣,让这项古老的技艺拥有了更多烟火气。
“守艺人”不断改进工艺,乘着时代的东风,越来越多的非遗产品上线至抖音商城,拓宽了销售渠道。古老技艺利用新媒体特效,频频打破“次元壁”;非遗传承人在直播间大展身手,收获无数点赞……当前,定边非遗正在和时代连接共振,实现创新发展,充分激发了非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遗风润校园——非遗传承扎根教育土壤
随着激昂的鼓点和悠扬的唢呐声响起,定边县堆子梁镇学校操场上,一场精彩的霸王鞭表演拉开了序幕。
同学们跟随着音乐舞动手中的霸王鞭,灵活的步伐在场地上快速移动,霸王鞭在手中飞快旋转,上下翻飞,整场表演动作整齐划一,鞭声清脆悦耳。队伍中,跳得认真起劲儿的郑家荣,从小跟随爷爷学习霸王鞭,自从学校引进霸王鞭后,受到更为专业的指导,“我从小就喜欢霸王鞭,霸王鞭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我想好好学习它、发扬它。”郑家荣说。
在堆子梁镇学校,霸王鞭是一项特有的课间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热潮。
“霸王鞭的传承和保护,离不开年轻人加入,在学校里教霸王鞭,让学生从小耳濡目染,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定边县霸王鞭非遗传承人蒋鹏飞说。
定边霸王鞭现已流传了130多年,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舞蹈,2011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2年定边县霸王鞭进校园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评为非遗进校园“十大成功案例”。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非遗,近年来,定边县坚持以文化为导向,将非遗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结合各校实际开设了剪纸、霸王鞭、柳编、秦腔等社团活动,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定期授课,让学生在聆听中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体验中探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欣赏中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家乡非遗文化的小小传承人。
如今,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定边的各大校园里,不时鼓点铿锵、乐曲悠扬、剪刀翻飞,小小的校园已然成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原生态课堂。
2024年,定边的中小学生中,霸王鞭受训学生400余名,秦腔200名、说书200名、剪纸1000名、柳编120名、刺绣300名,“非遗进校园”已经在全县中小学中实现了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