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成官 秦丽丽)在冬日的暖阳下,庆阳市正宁县宫河镇王录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内,村委会干部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着他们村名的由来。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动,却蕴含着乡村振兴中的深刻内涵与文化自信。
“我们村姓王的人家比较多,之前一直以为是因为王姓人多的原因才叫王录村,村里有个很古朴的戏楼,但是没有跟本村的村名联想到一起去。”王录村村民王阳阳的话,道出了许多年轻人对家乡地名历史的陌生。然而,随着“村规守护传统文化,地名赓续历史文脉”活动的开展,这一切正在悄然改变。
王录村作为宫河镇的一个行政村,其地名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据记载,旧时该地因王姓人家居住,并建有戏楼一座,故而得名王家楼,后演变为王家禄、王录。这一变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脉络。
为进一步繁荣乡村文化,正宁县积极响应全市“和美乡村”建设的号召,深入挖掘乡村地名历史故事和人文价值。王录村村委会组织修订了村规民约,将村名来历、历史沿革等内容融入其中,并通过张贴宣传、开展地名故事分享会等形式,让每一位村民都能了解家乡的地名故事,感受文化的厚重。
“现在把融入村名文化的村规民约张贴在广场显眼的地方,村里每个人都可以看到,每个人都能更了解家乡的地名故事。”王录村村民侯会芳感慨地说。而村民张建文则表示,通过村委会组织的学习和活动,大家坐在一起分享村里的历史故事,增强了归属感和自豪感,共同为传承村史文脉而努力。
王录村的变化,是正宁县乡村振兴中地名文化复兴的一个缩影。在永和镇的罗川村和榆林子镇的中巷村,同样也在发生着这样的变化。罗川村因一条穿境而过的罗水和一座罗山而得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而中巷村,则因明朝末年临洮总兵曹文昭的墓葬而得名,后雅化为中巷。
正宁县通过挖掘这些地名的文化价值,不仅让村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还增强了乡村的文化自信。同时,正宁县还将地名与农村电商、农文旅发展等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带有地名标志的“乡字号”“土字号”农产品,增强了乡村特色产业的文化内涵,助推了乡村文化繁荣和文旅产业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正宁县通过挖掘和传承地名文化,不仅留住了乡愁,更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了活力与灵魂。未来,随着更多地名故事的挖掘和传播,正宁县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更加宽广而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