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云儒与友人一起咥馍
在岁月的长河里,时光仿佛被施了魔法,过得愈发匆匆。自成年后,尤其是儿女的呱呱坠地,使日子如轻烟般,不经意间就从指缝间悄然溜走。
龙年春节那热闹非凡的喜庆氛围,还宛如昨日在脑海中跳跃,可转眼间,蛇年的春节已迫不及待迈着匆匆步伐来临了。
腊月二十八,老天爷的心情似乎格外地好,天气晴朗,蓝天宛如一面澄澈的湖,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每一缕都仿佛带着欢快的音符,穿透街道两边还未飘落的梧桐叶。这么好的天气,我的心情也瞬间被点亮,好似一朵盛开到极致的花朵,满溢着愉悦。我拿起手机,给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石瑞芳老师发去微信:心中满是期待,渴望能当面感谢您长久以来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厚爱,今日是否有空,我想去拜访您。
静待她的回复。
我和石老师虽身处不同的艺术领域,但我们都传承了父辈对艺术的热爱。同为女性,又都在文艺的广袤天地里默默耕耘、挥洒汗水。于是,在各类文艺活动中,我们常常有缘相遇,一来二去间,交流日益频繁,彼此的情谊也在岁月中沉淀,愈发醇厚,如同窖藏多年的美酒,愈发香醇。
石老师的父亲石宪章老先生,在书法界是声名远扬的泰斗级人物。他为人豁达大度,胸怀宽广得如同浩瀚的海洋,能容纳百川。老先生的墨宝,更是被众多书法爱好者与收藏家们奉为稀世珍宝,视为心头挚爱。我认识的一位藏友毛相斌先生,便是老先生作品的忠实拥趸。他的收藏中,有许多石宪章老先生早期的佳作。听闻老先生为政治学院精心书写的一幅四米长卷,如今正静静地安放在毛先生的书房里,被他视作镇店之宝,虔诚地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享受着王者般崇高待遇。
记得有一次,我有幸参观毛先生的藏书阁。刚踏入书房,那浓厚的墨香便扑面而来。毛先生兴致勃勃地将我带到这幅墨宝前,眼中满是自豪与珍视,宛如在展示世间最珍贵的宝藏。他激动地说:“这可是我的镇店之宝啊!”我定睛一看,这幅墨宝笔法果然独具特色,与老先生以往的书法作品相比,有着别样的韵味。其笔力劲道刚健,每一笔都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可在刚劲之中,又巧妙地融入了柔和之美,恰似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而刚柔并济间,又透着一种温和而深邃的韵味,让人不禁沉浸其中,仿佛能透过笔墨,感受到老先生当时创作时的心境。我平日里虽对书法没有深入的研究,但那一刻,还是不由自主地对毛先生说:“这幅书法好像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毛先生微笑着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说道:“你能看出不同,说明你看得仔细、用心,我跟你说,这是目前所见最大的真迹。”他边说边热情地将我往前让了让,接着兴致勃勃地讲解起来:“你看,老先生以往的作品,大多是根据现场的氛围和当下的需求即兴创作的,可这幅不一样啊,政治学院,那可是培育国家栋梁之材的神圣殿堂,老先生在书写这幅作品时,心中怀着对国家深深的使命感,满心期许从这里走出的每一位精英,都能成为支撑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所以,创作这幅作品时,他的心境和以往怎能一样呢?”听着毛先生的讲解,我心中对石宪章老先生的敬意如潮水般涌起,不由自主地在这幅珍贵的墨宝前,虔诚地鞠了三躬,以表达我对老先生深深的敬仰之情。
我心里清楚,石瑞芳老师临近春节一直都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都投身于义写春联的公益活动之中。没想到微信发出没多久,手机铃声便欢快地响起,电话那头传来石老师亲切的声音,她热情地邀请我下午一同去拜访肖云儒老师夫妇。我欣然应允,她可真是我的知音啊,本来我就和肖老师约好,下午去他家拜年的,顺道向他汇报文汇书院的工作进展。
肖云儒老师,那可是德高望重、儒雅谦和的前辈典范。如今已85岁高龄的他,身体依旧硬朗,思维更是敏捷得如同年轻人一般。最让我惊叹不已的是,他对网络新名词了如指掌,仿佛是一位紧跟时代潮流的弄潮儿。像“量子纠缠”“宇宙大爆炸”这些前沿的科学词汇,以及“绝绝子”“硬核”“内卷”等网络热词,他都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每次听他说起这些,我都不禁自愧不如,心中暗自佩服他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对时代潮流的敏锐洞察力。
就像今天下午,当我们轻轻叩开他书房的门,肖老师看到我手中捧着的鲜花,脸上立刻绽放出如暖阳般的笑容,风趣幽默地说道:“花骨朵来看花季青年了,快请进,快请进。”不得不说,肖老师夸人都夸得如此别出心裁、富有高度,既巧妙地夸赞了我和石老师年轻有活力,又诙谐地调侃了他自己,瞬间让整个氛围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踏入肖老师的家了,然而每次走进他的书房,都仿佛踏入了一个浩瀚无垠的知识宇宙。家中的每个角落都被书填满,房间的墙壁宛如被书籍砌成的壁垒,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屋顶,那满满当当的藏书,估计不下万余册。就连他平日写作和练书法的案桌上,也堆满了如同小山般的书籍。有一次,我抑制不住心中的好奇,便问肖老师:“这些书您都看过吗?”肖老师微微瞥了我一眼,眼中闪过一丝笑意,然后笑道:“这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那一刻,我的脸“唰”地一下红了起来,后悔自己竟问了如此无知的问题。以肖老师的渊博学识,要是有人问他“形散神不散”出自哪里,他肯定能在五秒钟内给出精彩绝伦、令人折服的回答。就像贾平凹先生曾说的:“你们别看肖云儒个子不高,但他满腹经纶,是多少个魁梧大汉都比不上的,他身上的每一寸都充满了知识的光芒。”
和肖老师夫妇相谈甚欢,尽管我们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年龄差距,但神奇的是,丝毫没有代沟。肖老师和我父亲同岁,父亲去世后,他就像我生命中的另一位父亲,在写作上对我悉心指导,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关怀与期望;在做人方面,更是耐心教导,为我指引前行的方向。我得意时,他会及时提醒我戒骄戒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失意时,他又会给予我鼓励,如同黑暗中的明灯,让我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正因如此,无论是遇到烦恼事,还是取得一点微不足道的小成就,我都会第一时间与他分享。而他也总是及时给予我鼓励和祝贺,让我感受到无尽的温暖与力量。我常跟身边的朋友说,我何其幸运,能有两位如此爱我、疼我、教导我的父亲,一位是肖云儒,一位是孙兴盛,此生能与他们相遇,实乃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和肖老师之间的情谊,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忘年交界限,升华成了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亲情。
年关将近贴大红春联,这可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往年,肖老师总会亲自挥毫泼墨,为新春书写饱含祝福的春联。今年,因为石瑞芳老师的到来,这份充满仪式感的工作便由石老师接手。不过,我可真是幸运至极,春联由肖老师精心撰联,石老师倾情书写。“一元复始十分春色,百花争妍千帆竞发”,横批“万紫千红”,这副春联一经写成,瞬间惊艳满屋。那笔墨间流淌的不仅是优美的文字,更是对新年满满的美好期许。我不禁喃喃自语:“‘一、十、百、千、万’,如此珍贵的春联,谁敢贴在门前呀?估计刚贴上,还没等转身,就会被识货的人如获至宝般揭走。我可不会干这种傻事,要好好珍藏起来。”或许是我嘟囔的时间太长,又或许是说出了石老师的心声,她一边左右活动着手腕,一边微笑着说道:“我和你想法一样!”
“咱们今天聊的时间不短了,石老师也忙了半天,我叫个外卖,就点咱们的陕西料理,肉夹馍、凉皮、稀饭。”肖老师的这番话,让我们都不禁一愣。没想到已是耄耋之年的肖老师,居然能用手机点外卖,而且点的还是极具家乡特色的陕西料理。他似乎看出了我们的惊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更加开心地说道:“这算啥,我还会叫滴滴打车、曹操出行、神州专车呢,平时出门我都是自己叫车。”我好奇地追问道:“肖老师,您还会干啥?”他笑着眨眨眼,说道:“我还能把刚才拍的照片和录的零碎视频剪辑成完整的,发到抖音、短视频上呢。”我、石老师和在场的其他人,齐刷刷地给肖老师竖起了大拇指,并由衷地赞叹道:“太厉害了,肖老师。”肖老师则满脸轻松地摆摆手,笑着说:“不能辜负了我这‘八零后’的名声呀。”
不一会儿,陕西料理便摆上了桌。正当我准备给各位老师分餐时,肖老师不知何时悄悄站在我身后,手里拿着一个带有三脚架的自拍杆,稳稳地将它摆在茶几正对面,说道:“我得记录下今天这个温馨幸福的时刻。”我们再次被肖老师惊到了,没想到他用起自拍杆来竟如此娴熟,调整机位、设置距离,每一个动作都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让我自叹不如。随着肖老师一声爽朗的“开咥”,我们每个人都大快朵颐地吃起手中的肉夹馍,那浓郁的肉香和馍香在口中弥漫开来,心中满是满足与幸福。
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逝,三个小时眨眼间就过去了。临分别时,我对肖老师说:“明年的今天,我还要吃您点的陕西料理。”肖老师笑着伸出左手小拇指,像个老顽童般说道:“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地记录下这些美好点滴。咥馍咥馍,回味留香
……
2025年1月26日
作者简介:
孙亚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曾在鲁迅文学院、西北大学作家班学习。获冰心散文奖、丝路散文奖、人社柳青文学奖等文学类奖项30余次。出版有散文集《枕着秦岭入眠》《太白烟雾》《一轮明月映秦岭》。长篇小说《回家》入选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必备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