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淘洗后的小蒜
□文/白成官
2025年4月16日,春日的陕北高原,风过处山峦染绿,野花绽放。在这片黄土地上,挖小蒜、拔苜蓿不仅是延续千年的“舌尖记忆”,更是一场与自然对话的春日仪式。笔者跟随延安村民深入山野,体验了一把“土里刨金”的野趣。
枯草堆里的“白珍珠”
三寸锄下的技术活
清晨,笔者踩着露水未干的田埂,跟随村民王大爷走进罗山深处的向阳坡地。枯黄的草叶下,一簇簇紫茎绿叶的小蒜悄然生长。王大爷手持短柄锄头,俯身轻扒杂草,顺着叶鞘的弧度斜斜下铲——“咔”,泥土翻起,一颗裹着灰白外衣的蒜头连着纤细根须跃出地面。“得挖三寸深,根须带土才完整,这可是祖辈传的手艺!”他笑道。抖落泥土,辛辣中透着清甜的香气扑面而来,鳞茎仅黄豆大小,却浓缩了山野的精华。
从“春荒野菜”到“餐桌珍馐”
小蒜的舌尖之旅
挖回的小蒜经井水反复淘洗,根须莹白如玉,绿叶青翠欲滴。村民李奶奶将小蒜铺在竹匾上晾晒,撒一把粗盐揉搓:“盐能逼出水分,腌半个月,配麻汤饭最香!”正如《诗经》“采薤”吟唱,这“白珍珠”曾是春荒时节的救命粮,如今却成了城里人追捧的“山珍”。延安农家乐老板张女士介绍:“小蒜炒鸡蛋、包饺子最受欢迎,游客临走还要带几罐腌蒜,说是‘把春天打包回家’。”
“挖”出来的健康与乡愁
“蹲久了腿麻,指甲缝嵌满泥,但心里舒坦!”村民刘大姐边说边擦汗。挖小蒜不仅是体力活,更是一种疗愈——阳光下躬身劳作,抬头见蓝天白云,耳边是鸟鸣溪涧,仿佛与土地重新联结。这一习俗承载着陕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利用智慧,也延续着农耕文化的基因。
春日馈赠
从山野到产业链
随着“野菜经济”兴起,延安部分村镇已尝试规模化种植小蒜。电商平台上,真空包装的鲜蒜、玻璃罐装的腌蒜销量节节攀升,甚至有生物公司提取其有效成分制作保健品。当地文旅部门计划推出“春日采薤”体验游,让游客亲手挖蒜、学腌菜,感受黄土高原的别样春意。
夕阳西下,笔者拎着半袋小蒜返程。鞋底沾着草籽,衣角蹭满苍耳,指尖残留的蒜香与暮色中的炊烟交融——这是属于延安人的春天味道,也是千年农耕文明在黄土地上的鲜活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