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油田采油六厂石油人的时代画卷

2025-04-26 09:37:03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本报讯 白成官 通讯员 小优)在广袤的油田上,他们是最美的风景线。他们扎根一线数十载,用汗水浇灌责任;他们以创新破解难题,用担当诠释初心;他们拿镜头记录奋斗,让精神穿越山海。今天,让我们走进身边的榜样,感受长庆油田采油六厂石油人用“坚守红”“创新蓝”“奋斗金”绘就的时代画卷。

深耕十七载的“双料先锋”——杜元

在安边作业区胡八转党支部副书记、巡检维护四班班长的岗位上,杜元的身影总是带着“双重烙印”。左胸的党徽在油污中闪闪发亮,那是他身为共产党员的骄傲;右肩的工具包在工作中披荆斩棘,那是他作为技术骨干的使命。

17年来,杜元用自创的“五感巡检法”(眼看、耳听、鼻嗅、手触、仪器测),让隐患无所遁形。在他的带领下,班组隐患发现率提升了40%,连续三年实现“零事故”。同时,他还以“三级排查法”(日巡查、周互检、月对标)破解装置渗漏难题,使得设备完好率达到99.3%,四年“零非停”。

20250426094234513-1-9ba0e.jpg

杜元不仅技术过硬,还注重理论学习。他把党课搬到检修现场,在值班室开展“班前会党史问答”,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编成“顺口溜”贴在工具柜上,方便员工随时学习。他还带着班组与老党员结对,在设备大修时开讲“油管上的党课”。那本沾满油渍的《常见故障案例集》,收录了他精心整理的200余例一线数据,成了新员工的“成长指南”。

 行走的“一线调研家”——秦成学

砖井作业区生产保障队队长秦成学的帆布工具包里,总是装着两件“法宝”:一支记录设备参数的钢笔和一本记满员工“微心愿”的笔记本。他用日均2万步的巡检足迹,丈量着油区的每寸土地。

20250426094234576-9-37f80.jpg

清晨,他蹲在井场画漏点示意图;深夜,他坐在宿舍听员工生活所需。笔记本里的2000余条记录,既有管线腐蚀的毫米级数据,也有“给井站加装热水器”的民生清单。面对老区块管线老化的问题,他带队攻坚完成13处紧急补焊,将废旧抽油杆改造成围栏支架,推动建立“井站微心愿”台账,47件生活难题逐一销号。

那双磨破鞋底的工鞋,见证了他“调研—研判—落实—回访”的全流程担当。他常说:“保障工作要‘接地气’,党员就得把脚印留在问题现场。”

镜头里的“油区诗人”——朱思卿

武峁子作业区宣传干事朱思卿的镜头,总是比抽油机更早迎接黎明。5年来,他用镜头捕捉了50余口油井的“表情”:凌晨3点巡检的星光映在安全帽上,正午抢修的汗水滴在滚烫的管线,深夜会议室里技术攻关的背影被灯光拉长。

这些带着“油味”的素材,经过他的剪辑,变成了爆款视频。他打破“宣传就是写稿”的定式,自学短视频特效、H5制作,把党建元素融入“井站Vlog”。员工们看着自己抢修的画面登上厂部媒体平台,感慨地说:“原来我们的苦和累,都是值得被记录的光。”

20250426094234576-55-36cde.jpg

朱思卿的镜头不仅是记录者,更是播种机。那些沾满油污的双手、晒黑的笑脸、凌晨的灯光,在他的镜头下化作了千万网友眼中“最动人的石油精神图鉴”。

杜元的“红”,是党旗引领下的初心如磐;秦成学的“蓝”,是保障生产的务实底色;朱思卿的“金”,是奋斗者光芒的时代投射。他们的故事,在管线旁、在井架下、在镜头里,用坚守诠释担当,以创新驱动发展,靠奋斗书写荣光。

他们,是长庆油田采油六厂石油人的骄傲,更是我们身边的榜样。让我们向他们学习,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到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去!

责任编辑:白成官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