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白成官)5月30日,在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期间,全国各地百家主流媒体走进庆阳市正宁县宫河镇王录村,一道写着"憶鄉情"的木质牌坊静静伫立,柴门鸡黍的农家对联在风中轻扬,砖径延伸处是白墙红瓦的屋舍。这里,是庆阳市正宁县宫河镇王录村——一个承载着厚重红色历史的村庄。当游客穿过古朴牌坊,踏入的不仅是恬静的乡村画卷,更是一段穿越烽火岁月的革命记忆。
走进王录村,"老友菊酒故园情,柴门鸡黍农家味"的对联映入眼帘,诉说着乡亲故友间朴素而真挚的情感。穿过牌坊,砖铺小径蜿蜒向村内,绿树掩映下,白墙红瓦的院落错落有致。这座被甘肃省列为"红色美丽乡村"的村落,曾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支点。王录村见证了红军驻地、抗日救亡运动的烽火岁月,这座红色村庄如今已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革命精神正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几位村民围坐一堂,手持烟杆的老者神情专注地向同伴讲述,黑帽男子含笑倾听。粗陶茶壶、斑驳木桌与墙上若隐若现的红色印记,构成寻常却鲜活的生活图景。"我们这代人听父辈讲革命故事,现在我们也成了讲故事的人。"画面中的老者告诉记者。他的烟杆轻敲桌面:"当年交通员就在这样的土炕上传递情报,现在大家喝茶聊天,说的还是先辈的勇气和智慧。"
王录村的独特之处,恰在于红色血脉与乡村生活的无缝交融。如今,这些历史化为村民茶余饭后的精神财富。宫河镇党委书记梁言介绍:"我们把红色教育融入乡村旅游,游客既能参观革命遗址,也能在农家小院体验‘忆苦思甜饭’,从柴门鸡黍里品味初心。"
当夕阳为"憶鄉情"牌坊镀上金边,老人们的谈话声伴着茶香飘出窗棂。王录村的红,不仅是墙上褪色的标语,更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印记。这座村庄用最朴实的日常告诉世界:红色记忆从未走远,它已化作袅袅炊烟,融进每一道农家菜,沉淀在每一杯待客的茶汤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