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白成官 通讯员 周瑞)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近年来,陕西安塞区紧紧围绕民生保障,聚焦十大民生实事项目,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用心用情认真办好各项民生实事,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2024年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已全部按时高质量完成,2025年十大民生实事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今年以来,我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解决群众最期盼、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从市政设施、医疗卫生、老旧小区改造、教育体育设施、城区公厕建设及农村改厕、气化城固、农村公路建设、河道治理、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等10个领域,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民生愿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幸福实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完善基础设施,擦亮民生底色
安塞区白坪北广场改造、“气化城固”增量扩面1.5万户、安塞区人民医院改造、安塞区第二中学扩建……这些变化,正是安塞区以“小财政”托起“大民生”的生动写照。
基础设施建设是助力城乡发展的第一棒,也是提高民生福祉的重要一环,城乡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城市形象和群众生活。近年来,安塞区聚焦民生需求,大力推进农村公路、河道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农村电网改造等一批民生项目,持续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根基,擦亮民生底色。
延安至安塞路网改善工程是全市2024年度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也是连接延安至安塞唯一的一条省级道路。位于安塞区腰鼓山景区东侧的延河大桥,是进出安塞城区的重要通道,往来车流人流密集,因为原大桥建设未留有人行通道,过往人员只能沿车道两侧通行,交通秩序混乱,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从去年咱们安塞对这个桥做了一下改造,弄了一个人行步道,我觉得特别好,原来就是人车不分,给大家出行带来很多不方便,也存在安全隐患,通过这次改造以后,对大家出行也是一个安全的保障,尤其有很多骑自行车的孩子,有了很大的安全保障,政府做这件事是是非常有意义的。”周边的居民刘虎说。
突出精细提升,增进百姓福祉
出行“有位”,幸福“满格”。2024年,安塞区持续完善绿色出行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目前,建成充电桩185个,其中2家企业投资建设150个,分别是陕西驿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装了127个,建成比较集中的有安塞公交车站51个,其中90kw的直流充电桩47个,7kw的交流充电桩4个;大佛寺停车场24个,其中80kw的直流充电桩21个,7kw的交流充电桩3个;另外在区政府院子、畜牧局家属楼、政协家属楼、滴水沟小区、资金局家属楼等12处安装了7kw的交流充电桩52个;陕西延长石油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内部停车场安装了23个。其余35个都是个人安装。有效解决群众停车难问题。
家住安塞区朝阳小区的住户刘女士表示:“以前每次出门都要算计着电量,不敢跑太远。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充电桩,随时都能充电,不仅节约排队时间,费用还特别划算,开着新能源车出行更踏实了。”这份便捷体验,正是安塞区大力推进新能源充电设施布局提升工程结出的硕果。
白坪北广场项目占地6.7亩,设置绿化带、公厕、景观浮雕、廊亭等建筑小品,打造为集文化展示、休闲活动、生态景观于一体的“城市客厅”。在白坪北广场,每一处设计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注脚。73个地下停车位的建成,破解了老城区“停车难”的顽疾。停车场入口处设置了智能感应系统,能实时显示剩余车位。地面空间更是做足了“民生文章”:中心活动广场采用了防滑地砖,即便雨雪天气,人们也能走得稳稳当当;绿化带边缘的弧形坐凳成了老人们唠嗑的“固定据点”;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智能照明系统,傍晚六七点,天色刚泛起灰蓝,景观灯便依次亮起,暖黄色的光晕勾勒出凉亭的飞檐,灯光亮度还会自动调节,既节能又营造出温馨氛围。广场绿植特意选了耐旱的乡土树种,成活率高还接地气,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生态愿景。
“以前想跳舞锻炼一下身体,没有去处,现在下了楼就能跳,太方便了。”跳广场舞的李桂芬高兴地说。她们的笑声里,透着对新生活的满足。以广场为圆心,新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菜市场、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一幅“10分钟便民生活圈”已具雏形。
优化公共服务,筑牢民生底线
该区把新增基础教育学位、建设教育强区作为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推进教育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重点围绕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的教育发展方向,整合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大力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新改建工程,完成第二中学生宿舍、第一小学校园改造、第五幼儿园、第六幼儿园建成。扎实推进“办学条件改造提升”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及设施设备,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把扩改建工程的成果转化为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的效果,推动全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围绕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养老服务标准化水平,推进区医院项目、失能老人养护院建设,新增养老床位500个;为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用爱与责任为老人们编织起一张温暖的安全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