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靖边县张家畔街道阳光村的3500亩马铃薯示范区生机盎然。36眼机井抽取的地下水,经由6座装配式蓄水池暂存,再通过地埋管网输送到20个轮灌区。管理人员轻点手机屏幕,水和肥料便通过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均匀地直达每一株马铃薯根部。
“过去浇水施肥全凭经验,现在靠的是数据。电脑科学配比,手机远程操控,每一滴水肥都精准送达,作物长势就是好!”榆林鑫禾亿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罗鹏强欣喜地说。
今年,榆林鑫禾亿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水肥一体化滴灌项目,在阳光村打造的5000亩马铃薯高效示范田,预计亩产可突破6吨,亩均节本增效1000元以上,同时实现节水46%、节肥20%、增产10%的目标。
同样,在小河镇红石湾村的高标准农田里,“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与智能“水肥一体化”设施已全面投入使用。当下,正值夏管关键期。农田里,玉米植株挺拔葱郁,一条条滴灌管线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将水分和养分精准输送到作物根部。
“以前是大水漫灌,费水又费肥。现在用上滴灌带,水肥直达根部,吸收快,效率高,在家用手机就能操作,太方便了!”靖边县运丰塑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刘江介绍。如今,红石湾村打造了1550亩玉米“吨粮田”示范点,应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显著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
“去年我们合作社流转了1550亩土地种植玉米,因为缺水,大旱时不够500亩浇灌,亩产仅400公斤,今年1550亩全保障,而且今年密度增加了,每亩6800株,预计亩产1500公斤,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吨粮田’。”村党支部书记李海生信心满满地说,新的智能灌溉系统,仅需3至4小时即可完成80亩示范田的灌溉任务。
“靖边县严格践行‘四水四定’原则,截至目前,全县重点打造了5000亩综合运用智能水肥一体化和‘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的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累计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面积37.36万亩。”靖边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永平表示,项目实施后,每年可有效压减地下水开采量超过3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来源: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