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故事汇 | 赵蓉:用“心”驻村 “被需要”就是最真实的价值感

2025-07-17 17:52:09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本报讯 白成官 通讯员 叶子 屈艺珍)从县招商服务中心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的“领头雁”,县发改科技局驻砖井镇孙坑村第一书记赵蓉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驻村两年,她带领乡亲们建起玉米烘干塔、修通产业致富路,更在“串百家门、解百家忧”中体味到“被需要”的幸福。

盛夏的孙坑村,连片玉米地翻涌着青翠的波浪。村民齐海望着村头崭新的烘干塔,紧锁多年的眉头终于舒展。往年秋收遇雨,玉米霉变压价是他最大的心病,而如今,这座由驻村第一书记赵蓉争取来的烘干塔,成了全村人的“定心丸”。  

图片

砖井镇孙坑村村民 齐海

赵书记来了对我们村上的帮扶就是太大了。烘干塔建起来以后,我们老百姓就随时可以把粮储存起来,到价格好的时间能卖到高价钱。水泥路我们原来走哪都是颠簸,出行不方便,现在走哪都方便,骑个电动车都感觉可舒服了。

图片

在孙坑村3.18万亩耕地中,95%种着玉米,年产超过2.2万吨。然而,丰收的喜悦常被阴雨天带来的霉变风险和客商压价无情冲淡。2023年6月,赵蓉来到孙坑村,面对丰产难增收的困境,她将突破口锁定在建玉米烘干厂上。项目选址一波三折,土地性质存疑,一度面临搁浅。赵蓉带着工作队化身“跑腿代办员”,数十次往返市县林业部门,最终,通过严谨的图斑比对和多方沟通协调,地块的“天然荒地”属性得到确认,项目用地手续得以办妥。施工期间,她又协调村民参与建设,既解决用工又增加了村民收入。2025年3月,投资280万元、占地1万平方米、配备日处理200吨烘干塔的现代化设施拔地而起。

图片

县发改科技局驻砖井镇孙坑村第一书记 赵蓉

通过烘干技术处理以后在当季每户可增收1万-1.5万元,也能够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预计年均收益将达到20万元。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玉米的收储、加工、销售、精深加工处理,一体化推进产业发展。

图片

产业要兴旺,路是命脉。初到孙坑村时,通村土路晴天尘土漫天,雨雪天寸步难行,村民“出不来、回不去”的叹息堵在赵蓉心里。修路,成为她决心要解决的另一个燃眉之急。

县发改科技局驻砖井镇孙坑村第一书记 赵蓉

这也是我心里头的一块心病,我们积极对接县上的交通部门,还有农业农村部门,汇报我们的派驻单位,在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争取到了11.43公里的通村组水泥路建设项目。

2024年以来,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如同玉带般,陆续连接起羊圈洼、王场、赵梁等自然村,并延伸至村部和火车站。这11.43公里水泥路,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历史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农业机械化作业、农资运输和农产品外销打开了便捷通道。

图片

砖井镇孙坑村党支部书记 张俊福

农民急难愁盼的80%不敢想象的事情,去年都解决了。去年修的水泥路,争取农改30多里的低压农改,解决浇地难、饮水难的问题,争取高标准农田项目,最大的效益是玉米烘干塔,实实际际给农民办了实事,正儿八经能带来增产增收。

图片

在赵蓉看来,驻村帮扶既要富口袋,更要暖民心。坐在炕头、立在田埂,唠家常、听心声、解忧愁是她最喜欢做的事。多“串门”、聊“麻缠事”,让她迅速从“外来干部”变成了乡亲信赖的“自家人”。监测户王秀莲老人丧偶,两个儿媳患病,独自拉扯三个孙子,还要种地维生。赵蓉几乎每周必到,不仅送来生活用品,更是积极协调争取大病救助、社会爱心善款和物资帮扶。

图片

砖井镇孙坑村村民 王秀莲

你没米,米也来了、油也来了、面也来了、钱也来了,人家娃娃穿过的也都送来了,对我们是太好了。

图片

两年来,赵蓉的脚步从未停歇在为民解忧的路上:争取爱心款物11.5万元惠及困难户、重阳节送自制炸糕给46位老人、“七一”慰问12户老党员……点滴关怀,精准滴灌到特困户、大病户等困难群体,汇聚成温暖民心的涓涓细流,更让赵蓉体会到了“被需要”的幸福感。

图片

县发改科技局驻砖井镇孙坑村第一书记 赵蓉

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我体验到了最真实的幸福感,我感受到了我工作的价值所在,如果再让我重新选择一次的话,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再次奔赴驻村帮扶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定边融媒)

责任编辑:白成官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