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保护+传承”让非遗“活起来”

2025-07-29 09:52:16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历史记忆的鲜活载体,更是独特的文化名片。近年来,神木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保护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大家快来王老师的直播间看看非遗泥塑。”走进位于神木老城的王耀平非遗泥塑工作室,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的学生们正忙着暑期摄影实践,同时为工作室的非遗泥塑进行直播宣传。“我们想暑假带着学生来陕北神木,学习神木特有的泥塑文化,让学生对地方特色非遗有一定了解,并且尝试通过直播这种方式为神木非遗泥塑带来一定的流量。”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老师马慧说道。

3.jpg

王耀平作为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神木火判官代表性传承人,自1994年起,他独立完成了神木九龙山、吕祖洞等多处名胜古迹的泥塑与彩绘设计创作,其“火判官”作品因“神、型、态”俱佳广受赞誉,曾多次亮相各地非遗节。

“我家是祖传画匠,我是第五代传承人。从小跟着父亲夏天做泥塑、画神像,冬天做纸扎,一干就是四十多年。”王耀平说,为传承神木非遗泥塑技艺,他的工作室成了“三下乡”实践基地,常有外地大学生在暑期前来学习。周末,他还会去学校和文化馆授课,让非遗泥塑融入日常课程,变得触手可及。

2.jpg

“泥塑手艺在过去是一种谋生方式,现在成了一种文化,我就想着把泥塑技艺传承下去,通过做文创产品、给孩子们上课,手把手教,好好培养徒弟,推广神木泥塑,让更多人知道。”王耀平说道。

1.jpg

如今,王耀平的工作室成了孩子们和年轻人眼里的“文化打卡地”,每到周末便人头攒动。在这里,一块块普通的泥土在年轻一代的手中逐渐有了形状,变成了一件件具象化的泥塑作品,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除了非遗泥塑,融合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元素的二人台,也是神木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神木二人台非遗传承人王世清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传承神木二人台这一表演艺术,在日常创作中,他尝试将二人台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将陕北民歌巧妙融入二人台表演,进一步丰富表演形式。

4.jpg

“传承发展二人台和陕北民歌是我骨子里热爱的事业,我们除了舞台上的演出,平时我也在文化馆培训陕北民歌和二人台,带一些新人,积极推动地方非遗传承与保护,讲好神木故事。”

5.jpg

经过王世清的改进与创新,现在的神木二人台变得与时俱进,从灯光舞美到服装道具,从剧本创作到音乐编排,现代技术的应用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一些经典剧目经过重新编排后,既保留了原有的质朴韵味,又增添了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表达,吸引了更多观众的目光。

近年来,神木市文旅局与文化馆通过丰富的宣传活动和非遗展演,让这些承载着神木地方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步步走进寻常生活。

20250729095616396-72-9284b.jpg

“我们定期为传承人举办专场展演、技艺展示活动,推动‘师带徒’机制落地,支持传承人收徒传艺,推进非遗进校园,确保老手艺‘有人学、有人传’。”神木市文化馆非遗部主任李娜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深耕传承人培育、拓展非遗应用场景,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大活力。

据统计,神木市现有省级保护名录7项,市级保护名录23项;被命名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7名;县级项目87项,传承人共87人。随着保护传承机制日益完善,这些承载着地域记忆的文化瑰宝得到了系统保护并传承下来,成为诉说神木故事、彰显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来源:神木新闻)

责任编辑:刘晨曦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