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白成官)当旅行遭遇灾难,你会如何选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改变了魏新华父子的计划,也为他们推开了一扇意义非凡的大门——灾情严峻的吴起县主街上,一对浑身泥泞的父子并肩作战的身影成为了最令人动容的画面。父亲魏新华弯腰埋头清理下水道淤泥,身后刚小学毕业的儿子魏延珍学着他的动作,动作从起初的慌乱迅速变得熟练有力。
旅行变行程 父子毅然投身抗洪一线
魏新华是陕煤集团一名普通的水泥厂工人,此次假期原本计划带刚小学毕业的儿子魏延臻游历甘肃风光,来一场毕业旅行作为成长纪念。但当车辆经过吴起县时,眼前肆虐的洪水让魏新华心中有了新的打算:“路过吴起县,这里正在抗洪救灾,我第一反应是出一份力气,同时也想让儿子亲身体验一次特别的生活教育。”他清楚自己的孩子从小生活环境相对安逸,而眼前的灾情,在父亲眼里恰成了一次生动的成长教材,一场在真实生活困境中的必修课。行程被按下暂停键,手机里原本的风景照此刻已然变成了一张张父子的救灾剪影——这是他们的“吴起印象”。
泥土课堂 小学毕业生读懂责任的重量
魏延臻起初面对洪水冲击下狼藉的街道,内心还有些忐忑。但看着父亲毫不犹豫趟进齐腰深的泥水中疏通下水道,这位少年没有犹豫也紧随其后加入战斗。短短几天时间,他从清理淤泥到跟随消杀队伍工作,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与年纪不符的重量。令人意外的是,艰辛的劳动并未压垮他:“我之前以为会非常累,”小延珍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可从早上8点干到11点,下午又从3点干到收工,竟也没觉得特别累。”言语间,透露着自己都感到惊讶的坚韧。
并肩作战铸就最难忘的旅程
一连数日,父子二人配合默契,成为当地干部群众交口称赞的“救灾搭档”。泥水模糊了他们的身影,却清晰勾勒出彼此的精神轮廓。父亲魏新华通过这场意外行动,看到孩子眼中闪烁着超越书本的领悟力;儿子魏延臻在这片被泥浆包裹的土地上,亲身体味了父亲那份坚韧责任的无声分量。“担当”这个字,不再是语文试卷上的填空题,而是沾满泥巴的裤脚和被磨红的手掌。“通过这次经历,我应该能在生活中更坚强一点,”魏延臻说。灾情无意按下旅行的终止符,却无意间开辟出一条意想不到的成长之路。
一堂有温度的“成长实践课”
在魏氏父子身上展现的不只是亲情的互助,更呈现了危机下个体成长的另一种可能。当“课本行万里路”的理念日益深入社会观念,这种在真实社会中承担责任的实践比寻常旅途收获更多。让孩子于困境中亲身感受众志成城的力量,对于责任意识萌芽期尤为珍贵。这场被搁置的旅行没有风景名胜的绮丽,却以一种直击心灵的震撼,为父子俩浇筑出生命中最坚韧温暖的共同记忆。
这场被洪水拦腰折断的甘肃之旅,最终化为一堂“泥巴里学担当”的无价成长课。当洪流退去,城市的伤痕或会淡去,但那段在浑浊泥浆中并肩劳作的日子,已然深深刻进父子的生命年轮。这堂现实版的成长课堂,注定成为他们人生路上最醒目的标记:在他人困厄之时伸出援手,是比任何风景都珍贵的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