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白成官)《心牵一城灯火》如一根情感的弦,一端系于西藏高原的星光之下,另一端深深扎进黄土高原的洪水泥泞之中。作者姬海彦在4000公里外的阿里,凝望屏幕上故乡吴起被洪水撕裂的创口,其文字中奔涌的赤子之痛与坚韧信念,让我久久无法平静。
文章最震撼人心处,莫过于将洪水的狰狞与城市记忆的温存并置。当“长征精神、勇放光芒”的鲜红大字被浑浊浪涛反复冲刷,当便民市场里熟悉的“陕北羊肉香与瓜果甜味”被洪水无情吞噬,这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损毁,更是一种情感锚点的剧烈动摇。这种对日常细节的痛切描摹——老人手中被水泡皱的老照片、商户在淤泥中捡拾残存货物的背影——如细针密布,深深刺痛了每一位读者的心。故乡的伤痕,在游子眼中被无限放大,其痛楚亦加倍清晰。
然而文章并未沉溺于创伤叙事。作者以敏锐的记者之眼,捕捉到灾难中迸发的“人间大爱色谱”,成为最温暖有力的篇章。那抹挺立最前线的“党旗红”,那道如定海神针的“橄榄绿”,那身穿梭街巷的“公安蓝”,还有“志愿橙”、“环卫黄”、“医护白”……这些色彩共同编织成一幅风雨同舟的壮丽画卷。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星夜驰援、“吴起剁荞面协会”的临时厨房、“品牌哥”的街头爱心餐。这些具象化的个体群像,是新时代“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延续,也是作者深刻指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最真挚的注脚。
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并未止于心痛与牵挂,更升华为一种深刻的文化自信与历史信念。他追溯吴起这片土地的精神密码:90年前,中央红军在此结束长征,注入“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基因;新世纪,吴起又以壮士断腕决心实施退耕还林,让荒山披绿;新时代,更是在转型发展中屡创佳绩。作者在西藏高原为家乡“全国文明城市”荣誉敬下的那杯青稞酒,正是这种自豪的无声见证。由此,眼前的洪灾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又一场“必须跨越的关隘”。作者坚信,这片在战火中挺立、在贫瘠中突围、在转型中蝶变的土地,必将“尽快拂去尘埃”,重现生机。结尾处“走进吴起,走向胜利”的宣言,已超越了地理标识,升华为一种历经淬炼而弥坚的精神图腾。
作为新闻工作者,此文给予我深刻的职业启示。它展示了一种“浸透泥土”的写作姿态——灾难叙事如何超越冰冷数据与泛泛悲情,抵达人心深处?答案在于对故园细节的深情凝望,对人性光辉的精准捕捉,对精神根脉的深沉开掘。姬海彦先生隔着4000公里的深情凝望,将个体乡愁融入时代洪流与历史经纬,在创伤中揭示愈合的力量,于无常里映照恒常的信念。这盏心系故土的灯火,穿透高原的浓雾与洪水的阴霾,不仅照亮了吴起重生的前路,也为我们如何讲述土地与人的故事,点亮了一盏不灭的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