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兴油“撬动”稳产“密钥”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一厂技术创新推动油田稳产综述

2025-08-08 16:02:17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技术人员对构件进行研讨

□ 文/叶青 白建军

科技创新关系能源行业命运和能源企业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引擎,是实现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建设一流企业的迫切需要。

自然递减连续五年下降,创十年来最好水平、创新“周期注水”模式成效显著、两项创新成果在国际发明展夺金、各类科技成果逐年攀升,老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一项项数据和成果,见证和记录着长庆油田采油一厂2025年科技创新的铿锵步履。

今年以来,长庆油田采油一厂树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理念,立足老油田效益开发,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引领,抓紧抓实老油田稳产“压舱石”工程,以“五重”技术为指导,深化“压舱石单元”管理方法,抓实基础研究、老井稳产、提高采收率、增储建产、基础管理五大工程,通过技术突破、管理优化与人才培养等多项举措,为安塞油田转型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

靶向研究揭开“深藏空间”

30个压舱石单元整体自然递减下降至2.3%,月度综合递减从0.86%下降至0.23%,连续3年超额完成油气产量……成绩的背后,是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加快破解勘探开发技术难题的真实写照。

技术前进一小步,稳产就能迈进一大步。面对资源储量接替面积不足、老油田精细开发水驱矛盾突出等诸多难题,长庆油田采油一厂明确“深研究、调流场”为核心的稳产方向,坚持“深研究、调流场、促提升、强管理、建示范”稳产思路,结合不同油藏开发特征和低产低效原因,变难题为课题,成立基础研究“百人团队”,集技术、管理、人才为一体,突出“集团化、协同化”,合力攻关41个重点油藏,大力开展注采连通关系、渗流规律等地质基础研究,重新认识油藏,通过动静态资料结合剖析单砂体内部构型和连通关系,强化现场试验形成两类8项剖面治理技术等,精准指导油田开发调整,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剩余油分布准确度有效提升。

注采关系研究是老油田稳产的“核心利器”。面对水驱动用程度低、注采结构不完善等突出矛盾,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基础研究成果,严格落实注采关系研究三年规划,制定“均衡注入、均衡驱替、均衡采出”技术路线,在补孔、隔采、注采调整方面深度应用研究成果,聚焦油藏流场深度调整,通过创新小单元协同调整、周期注水优化提动用,突出“转、分、补、调、控、引”集成应用,逐步实现“注-驱-采”三个均衡,月度含水上升速度由0.36%下降至0.21%。在推广成熟技术的同时,持续加大“三新”技术创新力度,引入人工智能、AI数据算法等前沿技术,对海量数据深度挖掘,把研究成果切实转化为油田稳产实际成效,持续提升油藏整体开发水平。

除此之外,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地质、工艺技术人员还创新开展油藏剖面图叠合吸水剖面、剩余油测试成果图,进一步精细化认识剖面渗流规律的新方法,剖析单井开发效果差异的地质渗流原因,针对物性差异导致水驱不均问题,对低渗油藏启动压力进行深入研究。上半年共完成2031口单井综合图、精细刻画185个井组、划分渗流单元451个,开展水驱不均治理、注采结构优化调整等工作量260井次,油藏开发效果明显改善。

技术突围引来“不竭活水”

“创新周期注水开发模式,有效解决了诸如启动压力高、累注采比高,无效注水比例高等此类油藏开发技术难题,为打好老油田稳产‘阵地战’起到关键作用。”长庆油田采油一厂采油工艺研究所所长折利军说道,为此,只有注够水、注好水、精细注水、有效注水,才能确保老井稳产。

注水是油田开发的灵魂,是效益稳产的根基。面对油田开发进入“双高”阶段,储层对象差、开发成本高、稳产难度大等诸多挑战,今年以来,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坚定“注水是稳产之魂”思想,明确精细注水“一把手”工程,构建“1346”精细注水管理模式,重点抓实水质提升、井筒治理、分注管理等三项核心工作,推进实现注水由“地面合格”向“地层合格”转变,持续夯实注水稳产技术,让每一方水都成为保障原油稳产的能量源泉。

立足基础研究成果,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坚持地质工艺一体化,打出了一套涵盖措施挖潜、调剖调驱、注采调整、周期注水的“组合拳”,以关键技术为抓手,按照“堵裂缝、调极差、提水驱”思路,精准实施调剖调驱技术,由大水漫灌向精准调堵转变,突出“选井、方案、过程、评价”全方位精细管控,截至目前,实现净增油7.6吨/天,含水下降至0.3%。坚持精细注水调整,基于单井差异化基础研究成果,进一步细化“三分”精细注水调控政策,从细分注水小单元、多井协同调整、深化周期注水模式三方面,对油藏注水进行综合调整,调整后自然递减率由9.8%下降至9.6%。深化“水质是管出来的”理念,成立水质提升工作组,落实站点“一站一册”管理制度,从优化工艺、节点治理、强化管理三方面开展九类219项工作,站点综合水质达标率由97.3%上升至99.6%,水质达标率保持较高水平,确保“注好水”。

与此同时,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将提高采收率作为战略储备技术,按照“现有技术再提升、潜力技术再探索”思路,持续提升泡沫辅助减氧空气驱、微生物活化水驱试验效果,1月-6月,共开展精细注采协同调整79井次,配套油井补孔5口,自然递减由11.0%下降至7.8%。此外,以探索潜力技术为目的,自主开展三项化学驱和一项转变开发方式实验攻关,通过严格管控方案执行、现场管理、效果跟踪分析,加大注采政策优化与水驱调整,确保净增油目标落实。

人才培养催开“满园春色”

邀请中国石油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高校、单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现场颁发高效开发油藏奖、压舱石单元管理奖、重大科技成果奖等奖项……长庆油田采油一厂2025年科技大会上,各方专家、单位代表齐聚一堂,分享前沿科技、展示创新成果,集智聚力为油田技术稳产建言献策,献智出力。

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始终坚持“崇尚技术、尊重人才”导向,持续完善技术序列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双序列”岗位动态管理,出台《科学技术奖励实施细则》,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健全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运用系统思维大力推进头雁领航、精英聚集、工匠培养等人才工程,着力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科技人才,为主营业务发展和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长庆油田采油一厂统筹资源配置,依托一体化“大科研”环境,建立“三院—两所—作业区”三级科研管理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先后与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北京派特森公司开展技术交流,促进业务合作与技术创新。突出“集团化、协同化”技术研究过程,通过开展岩心观察、露头观测、观剖面等系列基础性地质活动,强化技术人员认知,为后期增储评价、产能建设等提供技术、人才“储备”。1月至6月,我厂共实施《安塞油田塞37区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公司级项目1个,厂级揭榜挂帅项目2个,解决生产技术难题项目22个,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树牢“以创新促发展”理念,长庆油田采油一厂成立由技术管理室牵头、各专业组室组成的创新工作室,制定以保稳产、提单产、提效率、挖潜能为主题的年度攻关计划,依托两级科研、揭榜挂帅、“五小”创新等渠道,以侯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于建平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为引领,深化“展、学、研、产、用”一体化建设,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五小”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实现技术成果多点开花,形成效益聚集拉动。6月13日,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发明创新展览会上,我厂员工侯宁、李瑞平分别牵头发明的《油田伴生气凝液回流装置》《防盗、防磨、防喷、自润滑长寿命采油井口密封器》项目,双双斩获大赛金奖,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生根。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将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危机感,勇攀科技高峰,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用科技兴油“撬动”油田稳产核心“密钥”,让科技创新的自信更坚定、底蕴更厚实、领域更辽阔,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