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到3万 揭秘西安速度的核心密码

2025-08-15 11:06:33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8月13日9时50分,随着一声机车汽笛长鸣,满载着55个集装箱光伏组件的X9043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缓缓驶出,一路向西,计划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穿越哈萨克斯坦全境、跨里海,开往阿塞拜疆巴库。

据了解,该班列的开行,标志着中欧班列(西安)自2013年开行首列以来累计开行突破30000列,开行总量超过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总量的四分之一。西安国际港站也成为了全国首个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30000列的车站,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图片

8月13日,满载集装箱光伏组件的X9043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开往阿塞拜疆巴库。 

通道效率持续提升

助力新能源项目出海

“这是我们能建集团西北设计院首次通过中欧班列将光伏组件运往阿塞拜疆巴库,未来将有4500个集装箱、100个专列从西安发往阿塞拜疆巴库。中欧班列(西安)为我国工程总承包企业出海搭建了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与海运相比,运输时间由原来的约2个月压缩至最快11天,同时,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为我们提供定制化、‘门到门’的物流服务,大幅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国际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欧阳册飞说。

据介绍,中国能建西北院总承包建设的阿塞拜疆比拉和班卡1GW光伏项目,是中资企业在中亚和里海地区落地实施的规模较大的新能源项目,也是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携手西安国际港集团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项目落地实施后,每年可为当地提供15亿度的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110万吨,对于阿塞拜疆发展绿色能源、改善电力供应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能建的光伏组件快速运抵阿塞拜疆巴库,得益于西安积极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携手跨里海成员单位持续推进降成本、提效率。如今,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班列越开越密,时间由15—23天缩短至11天左右,基本实现“天天班”。截至今年7月底,跨里海班列累计开行402列,开行量稳步增长。

图片

现代物流体系加速形成

服务全国向西开放集结效应凸显

中欧班列(西安)开行12年来,如果以“10000列”为一个计算量级,第1个、第2个、第3个“10000列”分别用时93个月、26个月、24个月,中欧班列(西安)越开越好、越“跑”越快,内陆集结、陆海联动、全球分拨的现代物流体系加速形成。

浐灞国际港聚焦“畅通道、提功能、优服务、拓贸易、聚产业、促交流”,高质量开行中欧班列,着力打造中欧班列经济圈,中欧班列(西安)服务全国向西开放的集结效应不断凸显。

“我们依托中欧班列,以物流带贸易,以贸易促产业,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乐说,“通过着力打造班列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与哈萨克斯坦等国外铁路公司实现数据联通,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一票制国际联运全程服务,报关、制单时间由5—7小时缩短至5分钟以内。携手大型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订舱贷’‘信用贷’等金融产品,累计提供融资181亿元,成为政、银、企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

图片

“班列+”效应显现

港产港贸融合发展

8月13日,在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智能车间内,平均每20秒就有1台洗碗机组装完成。

“今年,我们的洗碗机销售目标是20万台,目前订单已排到10月。”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钊说,他们公司洗碗机今年已出货的订单,60%以上都是通过中欧班列(西安)销往海外。

“与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运输距离不到1公里,我们的产品完成生产后1天内即可装箱、中转,通过中欧班列发出,综合物流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运往欧洲只需15天左右,比陆海联运节省近1个月时间。”陈钊感慨道,对于企业而言,产品周转快,意味着资金周转快,有助于企业良性运转,中欧班列(西安)已经成为支撑企业向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截至今年7月31日,康佳洗衣机、洗碗机、冰箱等23.26万台产品已通过中欧班列(西安)发运了47个专列、109个货柜;陕西康佳产品已出口至21个国家,未来还将出口15个国家,覆盖非洲、亚洲、欧洲、美洲。

依托中欧班列(西安),浐灞国际港持续深化港产港贸融合发展。目前,园区已聚集大宗批发、跨境电商企业4000余家,带动大宗商品贸易额突破3000亿元。浐灞国际港大力发展临港制造产业,引入中国康佳、德国克诺尔等产业龙头,区域500强及子公司达到98家。

未来,浐灞国际港将聚焦物流、贸易、金融、产业、法治、人文6个方面,加速国际化布局,全面推进海外场站建设,实现多点“枢纽对枢纽”的升级;创新数字化赋能,实施场站智能化工程,提升装卸、监管智慧化水平;深化“运贸结合”发展格局,着力扩大港口贸易规模;加快临港产业聚集,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和数字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聚集成势;完善法治化保障,依托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构建“一站式”纠纷化解平台,为陕西西安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创造新业绩谱写新篇章。

图片

八月十三日,X9043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开往阿塞拜疆巴库(无人机照片)。

自2013年开行以来,十二年间,中欧班列(西安)以 “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 为核心,在运输网络、运行品质、产业赋能等方面持续突破,铸就内陆开放新标杆,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

从零到3万

揭秘西安速度的核心密码

在西安国际港站南货场,一座“大花篮”雕塑静静矗立——这里是2013年11月28日首列中欧班列(西安)的始发地。彼时,谁也未曾想到,这条从内陆城市延伸出的铁路线,会在12年后成长为贯通亚欧的“钢铁驼队”主干线。如今,3万列的累计开行量不仅意味着西安贡献了全国中欧班列总量的四分之一,更创造了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的纪录。

这一成就的背后,是西安铁路局对“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持续深耕。2025年8月13日,在“大花篮”东侧,12台龙门吊与7台正面吊昼夜作业,日装卸车能力近50列,年处理集装箱达120万TEU(标箱)。通过三次扩能改造,西安国际港站已形成5600亩占地、59条铁路作业线的规模,其中18条为国际集装箱作业到发线,设计年吞吐量达540万标箱、运输能力6600万吨,为班列高频次开行筑牢硬件根基。

“现在货物从西安到德国杜伊斯堡,只需12天左右,比以前快了近一半!”常年经营中欧班列(西安-欧洲)业务的西安国际陆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博尔感慨道。这得益于西安全国首创的全程时刻表班列——班列“客车化”运行,运行时刻精确到小时,目前已实现“四去三回”常态化开行。截至7月31日,西安累计开行全程时刻表班列571列。以跨境电商为例,通过全程时刻表班列运输,时间较普通班列压缩30%以上,运输成本不到空运的五分之一,这一班列品牌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

质效双升显优势

解码西安模式的创新基因

“3万列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质与效的全面跃升。”西安铁路局西安国际港站营业部党总支书记王文杰介绍,目前,中欧班列(西安)已形成23条单站点往返图定线路(去程12条、回程11条),今年以来日开行频次达16.9列。

“我们始终以打造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为目标。”王文杰表示,西安铁路局建立“问题联商、工作联动”机制,联合园区15家单位持续开展中欧班列项目改善攻关,将货物集结分拨时间从平均8.5天压缩至3.3天,最快仅需24小时,效率优势持续领跑;在海关监管区,率先实现海关和铁路数据联通,实施“关铁验检合一”“关铁安全互认”,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客户综合成本降低15%以上。

这种降本增效的密码,藏在一系列创新举措中。全国首趟铁路物流金融专列在这里发车,为企业提供3.3亿元融资支持;成立全国首个“丝路青锋”班列班组——这个平均年龄27岁、80%为女性的团队,整合了班列管理中营销开发、运输协调、安全管理、优化创新四大核心环节,实现了对铁路货运班列的全链条一体化专业管理。

图片

织密立体通道网络

形成“内陆集结、全球分拨”格局

站在西安国际港货运服务大厅的大屏幕前,18条国际运输干线如银线般编织出覆盖亚欧大陆的物流网络。

向西直达汉堡、鹿特丹,向北联通莫斯科、明斯克,向南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东南亚,向东通过铁海联运衔接青岛、宁波等海港。26条国内集结线路更将货源触角延伸至长三角、珠三角,形成“内陆集结、全球分拨”的格局。

这样的网络优势,正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在中铁特货作业区,JSQ6型双层汽车专用车正进行“直驾入舱”装卸——这种无需吊装的创新设计,使装卸效率提升50%,单列可装载近400台商品车。2025年上半年,这里已发送商品汽车30万台,其中11.2万台出口海外,通过“海铁联运+中欧班列”的组合拳,物流成本降低8%以上,成为“中国智造”出海的新动脉。

作为中欧班列集结分拨枢纽的西安国际港站,回程班列数据同样亮眼。

今年前两个季度,中欧班列(西安)回程班列累计开行1756列,占开行总量的57%。为了让回程班列货物更高效地分拨到下游,西安铁路局推出铁水联运“一单制”班列,通过“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箱直达、一次结算”,实现了铁水运输的无缝对接,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例如,从俄罗斯进口的45箱牛皮纸,我们采用‘一单制’从西安国际港运输到太仓港,和传统方式相比,全程时间缩短3天,时效提高30%以上,成本降低约25%。”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奇韬说。

图片

崭新的“陕西制造”即将搭乘中欧班列走出国门。

从物流通道到经济枢纽

产业赋能重塑经济格局

中欧班列(西安)的蓬勃发展,正深刻改变着陕西乃至西北的产业格局。

在西安国际港的中林木材物流园,来自俄罗斯、东欧的木材在这里加工集散,带动32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年吞吐量从10万吨跃升至100万吨,成为西北最大木材储备基地;五矿金属智慧物流园集仓储集散、剪切加工、钢材贸易于一身,堆存能力达22万吨,年吞吐量超400万吨,日开平量达300吨以上,吸引陕钢、包钢等企业落户,形成西北最大建材类物资集散分拨中心。

爱菊粮油的故事更是中欧班列(西安)飞速发展的生动注脚。依托中欧班列,这家陕西企业在哈萨克斯坦、阿拉山口、西安建起“三位一体”跨国产业体系,将中亚优质粮油直供西北市场,西安市场占有率达30%,全省覆盖率超60%。“以前是‘长安的荔枝’难运,现在中亚面粉10天就能到西安,这是中欧班列创造的奇迹。”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党委书记刘东萌说。

汽车产业的崛起同样得益于班列红利。比亚迪、吉利等车企通过中欧班列出口,运输时间较海运缩短三分之二。陕西汽车产业借此加速向球化布局,西安正逐步成为一汽、上汽、五菱、东风、广汽等汽车生产基地在西北的主要集散地和中转中心。

站在3万列的新起点,西安国际港站的扩能升级仍在加速。占地76亩的关铁优化提升项目即将建成,扩建后的查验场地及智能化查验库将进一步提升货物通关和周转效率;与山东省港口集团合资建设的山东港铁海国际物流园,建成后将让东南亚海鲜通过海铁联运冷链运输直达西北人的餐桌。

从首列出发到3万列疾驰,中欧班列(西安)用12年时间书写了内陆对外开放的传奇。如今,18条国际运输干线实现欧亚主要货源地全覆盖,26条国内集结线路持续延伸,不仅吸引东南沿海外贸企业、物流企业及电商企业落户西安,更带动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

图片

繁忙的西安国际港站。

记者手记

十二载钢轨延伸处  看见内陆开放的生长力

8月13日,西安国际港站阳光正好。南货场“大花篮”雕塑旁,龙门吊忙碌作业,9时50分,X9043次班列缓缓驶出,这列载着光伏组件的列车,成为中欧班列(西安)第30000列的“亲历者”。

2013年11月28日,首列班列从“大花篮”旁出发时,场景略显简陋。而今,12台龙门吊昼夜作业,7台正面吊往来穿梭,日装卸能力近50列,占地5600亩的场站、59 条作业线构成坚实骨架,完成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全国标杆”的蜕变。

“到杜伊斯堡只要12天,快了近一半!”这一句感慨道出“西安速度”的密码:全程时刻表班列如精准齿轮,“客车化”运行时刻精准到小时,跨境电商运输成本不到空运的五分之一,时效提升30%。跨里海 “铁-海-铁” 通道更将运输时间压减至11天,400列开行量占全国同方向80%,真正实现“条条大路通欧洲”。

12年30000列,是从“零”到“全国第一”的逆袭,是内陆从“腹地”到“枢纽”的转身,更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注脚。

钢轨向前,开放故事正新。(来源:西安日报)

责任编辑:刘晨曦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