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丈量秦岭绿意 智慧浇灌乡村振兴

——西邮学子探寻长青保护区生态发展新路径

2025-08-15 11:55:34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实践队员在洋县华阳镇红石窑村调研生态旅游对保护区周边乡村的溢出效应

实践队员设计大学生劳动教育职业体验类课程

□ 文/图 王鹏

在秦岭腹地的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场为期半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让西安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队的学子与这片绿水青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带着“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与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开发”“生态旅游对保护区周边乡村的溢出效应”两大课题,用脚步丈量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的平衡之道,交出了两份沉甸甸的调研报告,为秦岭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青春视角。

“我们在海拔1500米的保护区杨家沟管护站研学基地看到,孩子们跟着护林员辨识秦岭冷杉,在溪流边测量水质,在田间参与玉米种植——这正是自然教育与劳动教育最生动的融合场景。”该实践队队长张涵柏站在保护区的观景台边,指着远处层峦叠嶂的山林告诉笔者。他手中的调研笔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半个月来的发现:保护区现有自然教育课程多侧重生态知识讲解,劳动教育模块仅占17%,且多以简单农事体验为主,与生态保护的关联性亟待加强。

针对这一现状,实践队设计出“认知—体验—创造”三阶段课程体系。“比如在熊猫栖息地周边,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箭竹生长环境监测(认知),协助清理林下杂物(体验),最终设计‘熊猫食堂’生态维护方案(创造)。”张涵柏展示的课程图谱上,每一项劳动教育活动都标注着对应的自然教育目标,“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付出,而是理解生态系统的实践密码。”

带队老师晋金才全程参与了调研,他对学生们的创新思路给予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让绿水青山既保持生态本色,又成为教育资源和经济资源?孩子们的调研给出了具体路径。”晋金才介绍,实践队不仅完成了理论分析,还为保护区设计了3套覆盖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研学实践劳动教育课程方案和2个乡村旅游项目策划书,“这些成果已经得到保护区管理局的高度认可,部分内容将在明年的研学计划中试点推行。”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宁智刚对此深有感触。“过去我们更多关注生态保护本身,西邮学子的调研让我们看到了‘保护—教育—富民’的闭环潜力。”他指着保护区周边的华阳古镇告诉记者,去年该镇接待研学游客1.2万人次,带动农户户均增收近3000元,但产业链条仍显单薄。实践队提出的“保护区+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议通过培训农户担任研学导师、开发生态文创产品等方式延伸产业链,“这个思路很接地气,我们正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还与当地农户结成了帮扶对子。英语专业的杨若祎利用专业优势,为农户的土蜂蜜产品翻译了英文介绍,“没想到这些带着秦岭气息的产品,还能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国际。”这种“小切口”的帮扶,正是实践队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体现。

如今,这份凝结着青春智慧的调研报告已提交给保护区管理局和当地政府。正如晋金才在实践总结会上所说:“秦岭的保护与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是走出校园的学习,更是用专业能力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当暮色为秦岭披上轻纱,实践队的队员们仍在整理最后的调研数据。这些年轻的脸庞上,闪烁着与秦岭星空同样明亮的光芒——那是对绿水青山的敬畏,对乡村振兴的期盼,更是新时代青年用知识和行动书写的责任与担当。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