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荞麦:粉白花海里的生命咏叹与文化根脉

2025-08-21 10:12:24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本报讯(白成官)在陕北这片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有一种作物,它的花开时节总能牵动人心,它的存在早已超越单纯的粮食范畴,深深融入当地人的血脉与情感记忆——它就是荞麦。每当秋风送爽,漫山遍野的荞麦花如云似霞,粉白渐次晕染成红,这片土地便流淌起古老而深情的歌谣,诉说着生活的艰辛、爱情的炽烈与游子的乡愁。

20250821101253992-88-01891.jpg

粉白花海,离愁别绪的永恒背景

“荞麦花粉格生生,三哥哥今天要出远门……”悠扬的陕北民歌,将荞麦花定格为离别的经典意象。破晓时分,残月西挂,大路口依依惜别的身影,与铺天盖地、凝重如霓霞的荞麦花海交织成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民歌中,情哥哥眼中的“三妹妹”在荞麦花的映衬下“实在俊”,那“毛花眼眼水格灵灵”,让远行的脚步也为之踟蹰。而当身影消失在蜿蜒的长城之外,那“怨红恼绿”的荞麦花便如潮水般淹没了天各一方的思念。荞麦花,以其独特的群体之美和季节性的绚烂,成为陕北人表达深沉情感的天然载体,是民歌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大背景。

救命粮与希望花:苦难岁月的生命支撑

在旧时陕北,春旱频发,无霜期短,农业生产条件艰苦。荞麦以其生长期短(约三个月)、耐瘠薄、适应性强的特性,成为陕北人赖以生存的“救命粮”。“见墒播种”,在最艰难的年月里,这一株株深红茎杆、碧绿叶片的植物,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退耕还林前,广种薄收的模式下,一户人家常需耕作上百亩土地,荞麦因其相对省力且适应性强,成为大面积种植的首选。盛花期时,“地连着地山连着山”,目之所及皆是花海,落日熔金,遍地鎏彩。对于远归的游子,这片花海便是家乡最温暖的拥抱,未进家门,心已温热。

20250821101250638-77-60108.jpg

月光下的童话:诗意栖居与丰收期盼

荞麦花不仅在白日里绚烂,更在月光下绽放异彩。陕北民间有“好月色养荞麦”之说,认为荞麦是在月地里“上颗”(籽粒饱满)的。秋夜天高星灿,月光如银泻地,荞麦花在清辉中更显纯粹灿烂,与月光交流的荞麦地,宛如一个生动的童话世界。叼着烟袋的老农,望着皎洁的月色,便能预言“今年的荞麦是个好收成”。这种与自然的深刻连接,赋予了荞麦种植独特的诗意与浪漫。

黑籽红心:从战场方阵到健康新宠

荞麦籽粒黑色、心形、三道棱,饱满而富有光泽。其收割方式也别具一格——“熟在笼里”。经霜冻后收割的荞麦,需扎成笼“养”几天才运上场。成方阵排列的荞麦笼,远望如古战场上的士兵方阵,默默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历的烽火岁月。

如今,随着健康理念的普及,荞麦的保健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其富含的赖氨酸含量是小麦、大米的2.7倍,脂肪以有益的单不饱和及多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为主,有助于降血脂、调节生理机能、健脑。高达6.5%的膳食纤维能延缓淀粉消化和葡萄糖吸收,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陕北巧妇能将荞麦变幻出煎饼、碗坨、凉粉、圪坨等十几种美食。尤其是那“荞面圪坨羊腥汤”,被民歌深情咏唱为“死死活活相跟上”,成为饮食文化与炽烈情感完美融合的象征。

民歌的底色,生命的咏叹

荞麦,这朴素而坚韧的作物,早已成为陕北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它起兴于民歌的开篇,比喻着爱人的容颜,象征着离别的愁绪与相守的誓言。陕北人将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对生活的理解、对情感的宣泄,都倾注在这片粉白的花海与黝黑的籽粒之中,演绎得轰轰烈烈,感天动地。荞麦花开又花落,年复一年,它不仅滋养着陕北人的身体,更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文化灵魂,成为这片黄土地上一曲永不落幕的生命咏叹调。

责任编辑:白成官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