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多业态低空经济”。西安航空、航天、雷达、监视、航电、飞控、材料等低空经济发展基础雄厚,千年古都正进一步将航空航天产业优势,转化为低空经济创新发展范式。
7月,在西咸新区无人机试飞基地一架载货无人机结束投递任务后缓缓降落圆满完成首次试飞,标志着西咸新区在低空经济服务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这架载着精密仪器的无人机,从秦创原·西安科创基金园院子里腾空而起,迅速升至100米高空,在中国电信低空智联网的通讯保障下,沿着既定航线,以每秒12米的速度,向17公里外的西咸新区无人机试飞基地飞驰而去,15分钟后精准降落。据介绍,这也是西咸新区无人机试飞基地(沣东昆明池)至秦创原西安科创基金园(高新区三期)低空物流航线正式划设以来,首次飞行成功。此次首飞任务执飞机型为小型多旋翼物流无人机,标准负载5kg,最大载重10kg,标准负载续航40分钟。该无人机根据物流场景开发,与物流机器人可协同作业,通过云调度平台实现高效的空地协同末端物流运输任务。该航线设置在高新区与沣东新城两个密集型科技产业园区之间,最大飞行高度120米,打通了“高附加值、小轻量料、高频次运输”科技业务的“空中块地”,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提升运输安全性、规避地面交通拥堵、培育了新兴业态,将承载西咸新区及高新区企业间科技成果样品、精密仪器、研发材料、重要文件等高附加值、轻小件物资的高频次运输,以“空中快线”模式打通创新要素流动通道。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新舟60民用搜救机在西安成功首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实现首次飞行。标志着这型飞机由地面试验和试飞准备阶段,正式转入并全面开启试飞验证阶段相关工作。据介绍,自项目启动以来,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西飞民机项目运营、工程设计、总装集成、质量适航、供应链管控与市场研究等相关专家组成的联合研制团队,全力推进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项目研制。长期以来,面对远距离、复杂环境下的海上搜救任务,响应速度慢、搜索范围有限等难题一直制约着我国海上搜救能力的提升。新舟60民用搜救机具备搜索救援、灾难现场勘测和人员运输等功能,应用场景广泛,可在海洋、高原地区和地震、洪涝灾害等现场实施搜救任务。新舟60民用搜救机的研制成功和投入使用,将大幅提升我国海上搜救响应速度和覆盖范围,使我国在航空搜救装备领域实现重大跨越。同时,将大幅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装备和能力差距,推动我国海上应急体系和“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助力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西安自1958年研制出首架国产无人机以来,便与低空经济结下不解之缘。2025年,随着国家低空经济战略的全面推进,西安正加速从“传统航空制造基地”向“低空经济创新高地”转型。目前,西安已聚集超300家无人机企业,产值突破50亿元,并规划到2030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致力打造城市常态化无人机配送、空中智慧巡检、沉浸式低空文旅等场景。今年7月,《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2025)》发布,西安作为西北地区唯一城市入选全国十强,与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南京、苏州、杭州、及沈阳,共同构成全国低空经济头部阵营。西安低空经济的崛起,得益于其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目前,西安已形成了以高新区、航天基地、阎良航空基地等为核心的多个产业集聚区。作为传统航空航天产业重镇,西安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富集,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设立无人机专业,并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截至2024年,西安低空经济领域专利申请量超1200件,覆盖AI避障、集群控制等前沿技术领域。目前,西安正按照《西安市加快推进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的要求,持续构建全产业链,聚焦长续航电池、高精度导航、轻量化材料等关键技术,推动核心部件国产化;场景示范突破。同时,西安将率先拓展旅游、物流、城市管理等场景,设立产业基金奖励优质项目;争取西安成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推动无人机物流配送标准化。未来,西安将通过技术突破、产业融合等方向不断发展"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将航空航天产业优势,转化为低空经济创新发展范式。(来源:西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