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神木市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升级、优质高效”的发展思路,通过科学试验与实践探索,大力推广探索“马铃薯-冬小麦”轮作种植模式,着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推进马铃薯全产业提档升级。
在锦界镇瑶镇村的广袤田野上,一台台马铃薯收获机正来回穿梭,犹如一支支画笔在土地上勾勒出丰饶的线条。一袋袋刚刚“出土”的“金疙瘩”整齐地码放在地头,映衬着种植户喜悦的笑脸。
“我们今年共种了5000亩马铃薯,现在开挖的是1100亩早熟品种,预计亩产能有5.5吨左右。”榆林绿漠原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灿指着忙碌的田间,声音中难掩激动。这片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土地,正凭借创新的“薯麦轮作”模式,上演着一场丰产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奏”。
瑶镇村土壤沙软、光照充足,是马铃薯的理想家园。榆林绿漠原农业有限公司依托该村良好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势,积极引进马铃薯优良品种,采用薯麦轮作的方式打造了集中连片的“订单马铃薯”种植区,种出的马铃薯以薯型好、耐储存、口感好深得客户喜爱。
“陕北的马铃薯,个头大、颜色正,口感尤其好!”正在基地组织装车的采购商张海涛赞不绝口,“我们和公司签了2000吨的合同,主要出口到越南和俄罗斯。看这刚挖出来的几百吨马铃薯,品质好,在国际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喜获丰收之后,土地并不会闲下来。一场关乎生态的“接力赛”随即开始。“我们雇了120名工人,这批早薯大概15天收完。紧接着,这片地就会全部轮种上冬小麦。种麦子不光是为了收成,更重要的是为了防风固沙。”陈灿道出了其中的奥秘,第二年春季种植前会将冬小麦秸秆深翻到地里,化身天然的有机肥,极大地提高土地的养分和有机质含量。“这种方式,让土地在收获经济作物的同时,也得到了休养生息和生态修复。”陈灿说。
与此同时,在西沟街道四卜树村的薯麦轮作种植基地,3500多亩中晚熟马铃薯正值生长的关键期。连片的薯田绿意盎然,白色的小花繁星般点缀其中。
神木市晶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农业场场长白孝飞每天都要到地里“巡诊”,重点关注病虫害发生情况和植株生长态势,通过科学用药和精准调控,把生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为马铃薯丰产丰收筑牢技术防线。白孝飞说:“现在正是薯块膨大的时候,我们重点看有没有病虫害,长势怎么样。必须科学管理,才能确保最后的丰收。你看这长势,九月中期开挖,亩产5吨多没问题。”
绿漠原农业有限公司和晶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实践,是神木市创新推广薯麦轮作种植模式的缩影。
据了解,马铃薯对连作反应敏感,多种病虫害的出现会影响产量和品质。面对北部风沙草滩区生态脆弱的现实,神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积极引导种植户采取“马铃薯-冬小麦”轮作种植模式,在马铃薯收获后,种植冬小麦,利用小麦根系固沙保墒,秸秆还田培肥地力,遏制土壤风蚀沙化。
“神木的马铃薯多种在北部风沙区,‘薯麦轮作’是我们探索出的一个妙招。”神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技推广员杜平道出了背后的科学道理,“它一举多得,一方面能够有效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轮作倒茬,显著减少了马铃薯的土传病害,提升了品质和产量,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杜平表示,该技术促进耕地质量等级提升25%、冬春地表裸露期缩短60%,构建起“藏粮于技、固沙于田”的生态屏障,实现了耕地质量提升和产能稳定的“双赢”目标,推动耕地与产业循环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神木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定“一产革新发展”理念,充分依托资源优势,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轮作倒茬、“两增一防”等马铃薯集成技术的应用,持续提升马铃薯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2025年,全市共种植马铃薯18.66万亩,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来源:神木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