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城县“七夕”活动倡新风:一碗饸饹面承载礼俗之约

2025-08-29 18:41:00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本报讯(白成官)2025年8月29日,在岐黄故里、周礼之乡庆城县举办的2025“我们的节日·七夕”省级主场活动中,一场以“一碗饸饹面办酒席,一碗饸饹面办节会”为主题的文明简约活动吸引了众多关注。此次活动通过展示陇东地区传统婚俗简餐,倡导“简约不减情,节俭不失礼”的时代新风。

20250829184348886-57-605fe.jpg_scale.jpg

“人生不过三碗饸饹面”——在庆阳,这句俗语形象概括了当地人以饸饹面待客的人生三大仪式:出生满月、婚嫁与丧礼,也被当地人称为“喝汤”,象征着团圆与礼仪。作为陇东文明婚俗展示的简餐内容,庆阳饸饹面不仅是一种传统面食,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饸饹面发源于甘肃陇东地区,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相传道家始祖广成子在崆峒山以荞麦面制作饸饹招待黄帝,后经岐伯改良配方,加入中草药,成为养生佳肴。2024年,庆阳饸饹面制作技艺入选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名称演变来看,“河漏”到“饸饹”的轨迹宛如一部镌刻在器物上的饮食编年史。清代《庆阳府志》中“以荞面作冷淘,谓之河漏”的记载,与康熙《御制耕织图诗》中“碾罢新荞作冷淘,银床玉漏响萧骚”的吟咏相互印证,勾勒出这道面食在陇东农耕文明中的特殊地位。

庆阳饸饹面的制作工具尤为讲究,传统木质饸饹床采用榫卯结构,凹槽底部设圆孔,通过杠杆原理挤压面团成条,直接入锅煮沸。该工具最早见于宋元时期陶制残片,已沿用千年,故饸饹面也被称为床子面。老匠人“三寸榫头五寸卯,饸饹床子百年牢”的俗语,道出了其制作工艺的稳固与传承。

20250829184221179-59-b5240.jpg_scale.jpg

面对当前婚宴攀比浪费之风,庆城县发起“一面之约”行动,以庆阳饸饹面替代奢华宴席,拒绝“宴席剩菜满桌”的资源浪费,践行“红白喜事一碗面”“办节办会一碗面”的简约理念,打造“一面一约”文明简餐品牌。

所谓“一面”,既指“见面”“一面之缘”,也象征简约、精致与温暖;而“一约”则代表承诺、约定、品质与信任,传达出对食材、口味与服务的坚持。小小一碗饸饹面,将庆阳人“五谷为养”的理念融入日常,更承载着倡导新风尚的文化使命。

活动当日现场工作人员及围观群众共同品尝“一面一约”简餐——庆阳饸饹面,以一碗面为约,共筑勤俭节约的时代新风。

责任编辑:白成官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