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色绥德:探寻红色基因的传承密码,聆听新时代的奋斗强音

2025-09-08 10:32:21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立秋过后的绥德,天气已不那么炎热,火红的霞光洒在疏属山上,轻纱般的水汽浮在无定河畔。这片红色的热土,诞生了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地委组织——中共绥德地委;这片光荣的土地,向世人讲述着“农村楷模”——郝家桥村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到这里探寻红色基因的传承密码,聆听新时代的奋斗强音。过了无定河,向前走约一公里,转过几道弯,中共绥德地委旧址那方古朴的牌匾已映入眼帘。青砖灰瓦的院墙在阳光下中显得庄重而沉静,院门口的槐树高大苍翠,枝叶随微风轻轻摇曳,仿佛在低语着往昔的烽火岁月。

图片

图为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走进中共绥德地委旧址,我们遇到负责人蒲鹏。蒲鹏向我们讲解道,抗日战争时期,绥德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和大后方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共绥德地委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将绥德分区树立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面光辉旗帜。近年来,中共绥德地委旧址通过深挖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创新讲解方式,培养了一批批小小讲解员,小小讲解员的讲解为观众提供了不同的体验感,使红色文化“声”入人心。蒲鹏说:“作为工作人员,我们一定要在讲解过程中把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情怀传递到每一位参观者的心中。”苏月皎是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的一名小小讲解员,也是摄制组要拍摄的对象,面对镜头小姑娘明显有点紧张。我们了解到她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主动利用周末、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做志愿讲解服务,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我想或许正是在革命故事的激励下,她在小小讲解员的岗位上,无论寒暑一坚持就是三年。红色基因的传承,正是在如苏月皎一样的孩子们的不懈坚持下,找到了生生不息的未来。带着革命历史的厚重感,我们驱车前往郝家桥村。道路两旁的山坡披着绿装,一个个大棚鳞次栉比,整齐的窑洞与新式民居错落有致,这个曾经的“农村楷模”旗帜村庄,如今正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图片

图为郝家桥游客服务中心。走进郝家桥村村民侯志荣的小院,阳光洒满庭院,几盆绿植生机盎然。侯老伯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他指着宽敞明亮的窑洞,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现在,吃穿不愁,看病有医保,养老有保障,娃娃们上学就在家门口的好学校!这日子,放在过去连梦里都不敢想!”侯老伯质朴的话语,是郝家桥村蝶变最生动的注脚。他院中晾晒的粮食,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如同他此刻的幸福生活,饱满而踏实。这份“不敢想”的幸福,正是无数革命先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初心在新时代最温暖地抵达。在郝家桥村展室我们见到了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刘振喜向我们介绍了郝家桥村的情况。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绥德地委的领导下,郝家桥村积极响应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号召,在大生产运动中表现突出,被誉为绥德分区的“农村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郝家桥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于2021年2月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如今郝家桥村按照“红色旅游+干教培训+三产服务+农林产业”的发展思路,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共同增收致富,朝着建成“乡村振兴楷模”的目标奋斗。站在村头,看着人们忙碌的身影和满载农产品的货车驶向远方,我们感受到一股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这个红色村庄在新时代正焕发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崭新容颜。结束一天的采访,夕阳为绥德披上一层金色的薄纱,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的庄严肃穆与郝家桥村的生机盎然,在暮色中构成一幅跨越时空的壮丽画卷。此行,我们不仅用脚步丈量了这浸染热血、永葆赤诚的红色热土,更用心灵触摸了那穿越烽火、赓续不断的精神血脉。(绥德融媒)

监制:孙文生

审核:刘静馨

责编:白成官

责任编辑:白成官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