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陕北高原,秋雨渐密,像扯不断的线把夜色浸得微凉。9月1日晚上10点,砖井作业区胡十七接转站内,站长任旭军将安全帽檐又往下压了压,雨水顺着帽檐滴在衣领上,他却无暇顾及——工装左胸别着的退伍军人徽章,在手电筒光里泛着微光。这枚徽章,是他12年野战部队生涯的印记,更是15年前转业到长庆油田时,特意别在工装上的“初心标”。

指尖触潮气,老兵警觉不放松
雨幕中,任旭军的手电筒光柱稳稳划破黑暗,脚步停在总机关前。他目光扫过压力表的动作,带着部队里“武器检查”的熟稔。“现在正是夺油上产的关键时期,每一米管线都不能漏查,更别说这雨天了——跟咱在部队守阵地一样,漏看一处就可能出纰漏。”他的声音裹在雨里,带着点闷响,却透着军人特有的不容置疑。蹲下身时,裤脚溅上的泥点糊了大半,他用戴着手套的手摸向管线接口保温层。指尖触到一丝潮气的瞬间,立刻掏出气体检测仪,动作专注得像极了当年在部队排查装备故障时的模样。探头贴着接口慢慢移动,直到屏幕数值稳定在“0”,他才松了口气,从口袋里掏出巡查本。

雨天查安全,“战备日志”记责任
“22:05,新22井组管线接口无渗漏。”任旭军一笔一画写下记录,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在雨声里格外清晰。这本巡查本,被他称作“战备日志”——当年在部队记训练数据,如今记井场情况,在他心里,本质都是“守好自己的岗”。
近期,作业区启动生产专项管控,胡十七接转站像上了“紧发条”:原本每4小时一次的履职打卡,改成2小时巡回检查;输油泵的检修周期,从7天压缩到3天。任旭军带着2名员工扑在现场,白天跟着检修队拆泵体、换密封件,手上握枪留下的老茧,磨破了好几处仍不停歇。前一晚巡查时,他发现新153-54井组来油管线阀门渗油,连夜联系维修队,等更换完填料已是凌晨2点。可第二天一早,他又准时出现在操作间,工装袖口的褶皱里,还沾着未干的雨水。

退伍不褪色,雨夜并肩守防线
“任站,你这手电筒照得再远些,我看看那边的流量计!”雨幕里传来运行维护岗黄远凯的声音,他举着伞跑过来,手里攥着设备运行记录表。两人并肩走向计量间,雨水打在铁皮屋顶上“噼啪”作响。任旭军凑向流量计表盘,鼻尖几乎碰到玻璃——这是他在部队练出的“细劲儿”,当年校准枪械瞄准镜要分毫不差,如今核对流量数值,同样不敢有半分马虎。“今天瞬时流量比昨天稳,但雨天管线容易积蜡,一定要加强观察。”他指着表盘上的红线,语气凝重又坚定,“咱这接转站是原油输送的‘中转站’,关键时期绝不能出任何问题,得让原油稳稳当当送出去,这才是咱们为国家‘站岗’。”
夜里10点40分,巡查完注水泵房,雨渐渐小了,手电筒光里能看到飘着的细小雨丝。路过配电室时,任旭军特意拐进去检查应急电源开关——这是他每天的“最后一道工序”,就像当年在部队“睡前查岗”。“关键时候,应急设备得随时能用,就像战士的枪绝不能卡壳。”他按下测试按钮,应急灯“唰”地亮起来,暖黄的光映在他脸上,倦意里藏着坚定,鬓角的白发在光里格外明显——那是岁月的痕迹,更是“军人担当”的见证。

灯下绘蓝图,初心映征程
回到值班房,任旭军翻开巡查本,在新一页写下明天的计划:“早8点查缓冲罐液位,上午11点调试注水泵,18点应急演练……”写完,他抬头望向窗外,接转站的照明灯在雨雾里泛着柔和的光,远处的抽油机匀速运转,像不知疲倦的哨兵。他摸了摸胸前的退伍军人徽章,想起当年在部队唱过的《咱当兵的人》。如今换了“战场”,从保家卫国的军人,变成守护能源的石油人,但“守好岗、尽好责”的初心,从未改变。
陕北的秋雨还会继续,任旭军的巡查也不会停歇。胡十七接转站的每一台设备、每一米管线都是他的“新阵地”,雨夜里的每一次排查、灯光下的每一页记录,都是他作为退伍军人写给“责任”的答卷。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退伍不褪色”的坚守,在高原之上、雨夜之中,守护着原油稳产的“安全线”,以最朴实的方式践行着不变的初心。(青青彩六)
监制:孙文生
审核:刘静馨
责编:白成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