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羊娃到“药大拿” ——记2025年“全国十佳农民”姚文智

2025-09-26 10:35:10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本报讯(白成官)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革命老区庆阳华池,一位农民用三十余年时间,将一把挖药的镢头变成了现代化中药材产业,带领数千乡亲走出贫困,走向共同富裕。

姚文智,甘肃省华池县一位普通农民,从11岁因家贫辍学挖药放羊,到如今创办年产值上亿元的中药材龙头企业,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中药材总产量达4.3万吨、总产值8.48亿元。

他的故事,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一部新时代农民听党话、跟党走、兴产业、带民富的生动教材。

初心如磐:红色沃土孕育赤子情怀

庆阳是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曾为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生长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的姚文智,从小听着祖辈讲述革命故事,红色基因早早植入心田。

1996年正月初六,姚文智去担任村支书的表叔家拜年。一进门,窑洞墙上的毛主席画像深深吸引了他——“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十个大字格外醒目。表叔讲述了自己一辈子跟着党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经历,让年轻的姚文智“看到了一束光”。

2009年6月,已经通过辛勤劳动让全家过上好日子的姚文智,郑重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0年6月15日,他如愿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再没想啥,就想跟表叔一样,给村上老百姓办上些事。”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他入党的初心。

奋楫者先:三滴泪珠浇灌产业之花

姚文智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人生中的“三滴眼泪”见证了这一历程。

1989年4月,小学五年级的姚文智因欠24元学费被老师多次追问。夜晚,他蹲在羊圈旁,看着煤油灯下用电池芯在地上写字的弟弟妹妹,流下了心酸的眼泪。第二天,11岁的他放下书包,拿起镢头开始了挖药生涯,至此与中药材结下了不解之缘 。

2003年1月,姚文智借钱养猪却遭遇非典疫情,价值30万的猪全部埋入土里。负债18万元的他一度绝望,流下了失败的眼泪。但他没有放弃,外出打工偿还债务。

2008年,姚文智重整旗鼓种植中药材,他把家里的1.2亩地种上牛蒡子,年底卖了3600元,尝到甜头后,他不断扩大种植规模。2014年注册成立合作社,2015年创办华池县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当企业日益壮大,带动越来越多乡亲增收时,他流下了喜悦的眼泪。

如今,他的公司已成为集科研育种、基地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年生产能力2万吨,年产值1亿元。

使命在肩:真情奉献铺就共富之路

2015年2月13日晚,一则电视新闻深深触动了姚文智。新闻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回到延安梁家河村考察,回忆起年轻时在村里带领群众奋斗的经历。

“总书记十几岁就能带领群众修坝办社,我也近四十岁了,怎么不能带领乡亲过上好日子呢?”姚文智陷入沉思。

从此,他开始了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新征程。成立合作社时,他将本村106户药农全部纳入;公司成立后,与周边农户签订2600余亩种植订单。公司成立以来,累计向群众分红3851万元。

他建立联农带农机制,设置91个长期工作岗位,每岗年收入约3万元;免费培训1800多人,其中50人成为致富带头人。他还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产业大桥、产业路和良种基地,免费给农户发放种子,为老人免费种植中药材作为养老保障,累计资助困难群众和大病职工数十万元 。

“一个人富了不算本事,能带领父老乡亲一起富起来,那才叫真本事。”姚文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如今,姚文智又将目光投向中药材制种和加工,购置先进设备,生产高品质中药饮片;首创全国首家仿野生新版GAP基地2万余亩,发表多篇国际期刊论文,打造“陇东恒烽”品牌。建设仿野生GAP基地,让陇东中药材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从放羊娃到“药大拿”,姚文智用三十余年时间,在大山深处书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奋斗史诗,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掌中庆阳)

责任编辑:白成官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