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刘雷)巍巍秦岭、悠悠黑河,在八百里秦川腹地,古城西安的西部,坐落着素有“长安西大门”之称的周至县。这里不仅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更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此任县尉,并创作出千古传诵的《长恨歌》,而在中华诗歌史上刻下了不朽的印记。如今,随着西安倾力打造“唐诗之都”,周至这片蕴藏着深厚唐诗底蕴的山水之地,正重新焕发其独特的文化光彩。

公元806年,青年白居易授周至县尉。任职期间,周至的山水形胜与人文风情给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据传,在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时,谈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旧事,王质夫鼓励白居易以此为题赋诗。于是,在这处清幽之地,面对黑河湍流,耳闻民间轶闻,白居易文思泉涌,写下了那首缠绵悱恻、被誉为唐代长篇叙事诗巅峰之作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首长诗不仅奠定了白居易在诗坛的崇高地位,也让周至与唐诗,尤其是与这位伟大诗人的名字紧密相连。
周至,南依秦岭,北濒渭水,黑河、田峪河等穿境而过,山水交织,景色旖旎。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在唐代便是文人墨客寻幽访胜、激发诗情的理想之地。白居易笔下的《长恨歌》,其开篇的宏大叙事与深植于本土的山水灵气密不可分。仙游寺所在的黑河峡谷,林木葱郁,溪流潺潺,为诗人提供了绝佳的创作氛围。可以说,周至的灵山秀水,是催生《长恨歌》这一文学瑰宝不可或缺的土壤。
如今,西安致力于“唐诗之都”文化品牌的构建,旨在唤醒城市血脉中的唐诗记忆,让千年诗韵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作为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故地,周至无疑是“唐诗之都”文化拼图中至关重要的一块。
“目前我们依托仙游寺景区、长恨歌石拓碑等,让游客亲身感受白居易当年创作的心境与环境。”周至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标是让周至成为‘唐诗之都’背景下,一个集诗歌朝圣、山水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重要目的地。”
昔日,白居易在周至的山水间,留下了“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与不朽诗篇。今日,西安打造“唐诗之都”的进程中,周至正以其独特的“白居易·长恨歌”文化IP,将历史文脉与时代发展相融合。当人们漫步于黑河之畔,寻迹仙游古寺,吟诵《长恨》名句,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诗魂对话。山水周至,正以其深沉的诗意,为西安的“唐诗之都”建设奏响一曲来自历史深处的悠长和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