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走进绥德县飞原高山富氧数智化养鸡场,一幅生机勃勃的灵动画卷在山间铺展,山坡上,数千只土鸡或低头啄食,或昂首踱步,清亮的鸡鸣声此起彼伏,为宁静的村庄注入了满满的活力。

这座现代化养殖基地坐落于名州镇高舍沟村,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生态”的深度融合。鸡舍内,温湿传感器、智能喂料机等设备各司其职,实时数据传递至中控平台,自动调节着通风、光照与投喂量,为鸡群打造了一个恒定舒适的生长环境。刚产下的鸡蛋会“乘坐”专属通道直达收蛋处,全程人工零接触,不仅效率倍增,而且破损率为零。
室外,鸡群拥有24亩广阔的活动场所,山间错落分布的小鸡舍与鸡窝是它们的“天然产房”。在这里,土鸡们主食玉米、豆粕,辅食则是山间的虫子与青草,这种“生态食谱”造就了其细腻紧实的肉质和营养健康的鸡蛋,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一颗鸡蛋售价3元,线上线下渠道供不应求,真正实现了‘产多少卖多少’,月销量大约3万颗。”该养鸡场负责人刘建荣骄傲地说。

目前,该基地已形成一条从“蛋”到“鸡”的完整繁育链,现存栏公鸡、母鸡共5000只,配套建有1个育苗棚、2个养殖棚及1台可容纳528颗鸡蛋的孵化箱。
“孵化箱能精准控温,只需每隔几天人工翻动一次鸡蛋,22天后,小雏鸡就能破壳而出,成功率在85%以上。”该养殖基地技术员王亚洲介绍,“新生的雏鸡会先在30摄氏度的恒温室内度过最初的30天,再转入育苗室培育30天,待羽翼渐丰,方可进入养殖鸡舍或投入山间散养。”
产业链的延伸,是价值提升的关键。早在2004年,绥德县飞原农副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专注于鸡肉深加工,并成功研发出高温杀菌、氮气锁鲜、现卤等多种工艺的烧鸡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至山西、北京等多地。目前,养殖基地有陕北土鸡、乌黑母鸡、黑瑶公鸡等品种,各个养殖棚都挂着醒目的“天数牌”。

“公鸡主要以生鲜形式销售,我们实行‘一天一元’的定价策略,养殖180天到270天出栏,体重可达3至5公斤,能精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该公司经理张波说,“对于不产蛋的母鸡,则加工成传承三代工艺的卤制烧鸡,每公斤售价96元,风味独特,备受青睐。”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做强产业链、带动更多农户致富,该养殖场每年都会向名州镇赵家坬、定仙墕镇王新村等养殖基地及周边农户发放鸡苗,并按市场价年累计收购10万只成鸡,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
2024年,“飞原烧鸡”被认定为“榆林老字号”品牌。目前,公司年加工鸡肉达50万公斤,旗下的加工车间、养殖基地、产品店铺等累计带动80余人就业,年发放工资近70万元,一条“养殖—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已然成型。
近年来,绥德县因地制宜,推广林下养殖、鸡舍养殖、山间散养等多元模式,以“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为纽带,强化龙头带动、链条拉动、品牌驱动,蹚出了一条“生态+科技”双轮驱动的现代化绿色养殖致富路。截至目前,全县鸡养殖量已达66.9万只,“小土鸡”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大产业”。(绥德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