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白成官)从2001年黄8-9井喜获高产工业油流,到2005年采油五厂建厂成立,再到如今2025年推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采油厂建设,20年间,姬塬油田这片黄土塬上,一群“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石油人,用青春与汗水书写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壮丽篇章。他们以“风沙大责任更大、海拔高志气更高”的精神,创造了“姬塬速度”,打造了“姬塬模式”,培育了“姬塬人”——一支坚守长庆之巅的石油铁军。

在这片热土上,有这样一位技术骨干,他14年如一日,扎根油区,从地质专业学子成长为生产技术中心主任,用坚守与担当诠释着石油人的初心与使命。他就是高永宁,一个将技术“宝剑”磨砺得愈发锋利的姬塬人。
近日,记者在长庆油田第五采油厂麻黄山西采油作业区生产调控中心见到了高永宁。他正专注地查看一口修后井的生产动态,眼神中透露出对工作的严谨与执着。“最近是厂里上产的关键时刻,我们关注着每一口井的生产状况,不敢有丝毫马虎。”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工作的责任感。
今年37岁的高永宁,2011年从西北大学地质专业毕业后,便投身到了采油五厂的工作中。14年间,他先后担任过技术员、副队长、队长等职务,2024年2月起任生产技术中心主任。这些年的工作经历,让他从一名青涩的学子成长为了一名技术过硬的骨干。
“还是跟自己以前想象的不同,在神气的背后有着很多心酸。”高永宁坦言,工作环境艰苦,与家人聚少离多是常态。2015年3月,他被任命为黄50井区生产副队长。当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油区陷入了瘫痪。积雪最深处能到达人的腰部,通往单井的道路基本瘫痪,更糟糕的是,大雪压断了高压线路,造成了整个作业区停电。
为了尽快恢复生产,高永宁和其他队领导连续奔波在打通道路、维护设备、生产保障等工作上。他们顶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徒步背着补给品送到井上,确保井站员工的生活不受影响。“当时确实觉得苦,但现在想来,这些经历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高永宁说。
提起家庭,高永宁多有愧疚。他的爱人是大学同学,为了支持他的事业,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承担起了照顾两个孩子和赡养老人的责任。女儿今年10岁,儿子仅1岁。在正常情况下,他可以上一个月休息半个月,但往往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按时回家。女儿总是掰着指头计算他回家的日子,快到一个月时就会提醒他该回家了。然而,有时过了几天他还是没有回去,女儿就说他是“骗子”。
“孩子来过几次单位,随着她的长大,她也渐渐能理解我了。”高永宁说,“她有一个石油父亲,注定要过着与家人聚少离多的日子。”尽管心中充满愧疚,但他深知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深夜时分,他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他带领着组室成员开展油水井大调查、产量波动分析,为油区的稳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今年厂里劳动竞赛启动后,高永宁带领生产技术中心全体成员,对全区单井进行系统分析,从井筒、地质、注水等方面综合研判,为制定上产措施提供可靠依据。竞赛期间,他们对部分初期改造规模不足的油井进行系统分析,先后对5口井进行措施改造,达到了单井日增油2.3吨的良好效果。为了提高生产技术中心的运行水平,他们增设了技术分析岗,负责对全区产量实时监控,形成了正向监控、反向追踪的产量管理办法。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作业区一季度技术管理指标在厂专项评比中排名第一。高永宁经常把现场作为自己工作的战场,带头查油井“六小措施”的落实情况、配注的执行情况和重点工作的开展情况。今年4月15日,黄57撬系统产量呈现下滑趋势。他带领着中心成员与黄302巡检维护班成员跑现场、查问题,锁定了问题井并制定注水调配措施,使问题井成为了劳动竞赛的潜力井。
14年的风雨磨砺,当年那个初到油田满脸青涩的小伙子,已经成长为了眼神坚毅的技术骨干。在这蜕变的背后,是他日复一日坚守油区、把油井当朋友、把困难当挑战的结果。盛夏时节,姬塬油区草木葱茏,在推进姬塬油田高质量发展的背后,还有很多像高永宁这样默默奉献的石油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精神,为长庆油田建设世界一流大油气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编者按:高永宁潜心钻研油田技术,就像农民琢磨着庄稼地。工作14年来,这位西北大学毕业的学子,让自己的梦想种子播撒在黄土塬上,在精心浇灌下生根、发芽、开花,并成长为了“兵头将尾”。他精心磨砺着自己手中的科技长剑,探索千米地下油宫,斩顽疾、磨利剑,推进着油藏的平稳运行。在姬塬油田这片热土上,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属于石油人的辉煌篇章。(彩舞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