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白成官)近年来,甘肃合水县锚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以“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为抓手,通过“企业带动+支部引领+农户参与”模式构建全产业链,让黑木耳从田间走向市场,实现年产值 9000万元,带动 8个村集体、305户群众增收,让小木耳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主力军”。
金秋时节,在青山环绕下的何家畔镇马莲河川区,合水县鑫旭食用菌有限公司的露天黑木耳迎来丰收季,朵朵木耳层层叠绕、饱满厚实。村民穿梭采收、装篮入筐,晾晒场上成片的木耳铺成“黑色地毯”,一派丰收忙碌的喜人景象。
企业是产业链上的“领头雁”。合水县鑫旭食用菌有限公司作为全县抢抓“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政策机遇引进的重点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沿川露天黑木耳种植,将马莲河川区的零散农田整合为千亩食用菌种植示范带,今年,企业继续流转土地213亩,进一步扩大黑木耳种植规模。如今,企业已建成集菌棒生产、食用菌种植、加工、储存、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的底气越来越足。
合水县鑫旭食用菌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波说:“今年雨水好,木耳长势很不错,近日我们抢抓晴好天气,组织工人进行采收。采收结束后,大概在12月份进行大量销售。目前,黑木耳种植面积达900亩,菌棒600余万袋,干的黑木耳年产量可达到15万斤。下一步,我们计划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更先进的设备,带动更多群众一起加入黑木耳种植产业,共同增收。”
企业在扩规提质的同时,积极构建“企业带动+农户参与” 的联农机制,精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让村民实现 “家门口就业”,稳稳端住 “增收饭碗”。
“在这儿务工挺好,既可以挣钱又可以顾家,收入也好。”何家畔镇郭家庄村村民薛会说。
眼下,老城镇牧家沟村食用菌种植基地里的黑木耳“喝足”了雨水,长势喜人,村民们纷纷下田劳作,丰收的喜悦溢满田间。这喜人图景的背后,正是“党支部+村集体+农户”模式的坚实支撑。近年来,老城镇聚焦“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依托牧家沟村资源优势,发展黑木耳特色种植产业,由村党支部统一种植经营,持续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活力。
今年,老城镇继续将黑木耳种植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在天津市红桥区的帮扶支持下,巩固老基地,建设新基地,招引上海舒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庆阳子午岭食用菌有限公司,在牧家沟村建设集黑木耳种植、深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木耳出口产业园。产业园内建成高标准智慧木耳吊带种植大棚115座,年种植黑木耳460万棒,年产木耳322吨,产值1600多万元。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可为牧家沟村提供优质菌种及技术、销售等服务,有效降低了村集体种植风险,保障产品品质。
老城镇副镇长任建锋说:“今年,老城镇立足资源禀赋‘抓培育’,采取村企联营模式,合理破解产业发展中技术、销售难题,在牧家沟村建成标准化黑木耳种植园1处,种植园建成后可帮助村集体增收15万元以上,带动周边群众长期务工240人,帮助户均增收1.3万元以上。”
从单个基地到产业集群,从分散种植到全链发展,合水县黑木耳产业的壮大,离不开全县层面的统筹布局。近年来,合水县抢抓庆阳市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战略机遇,坚持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关键纽带,以“三川两塬”为重点,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9处,积极落实好各项补助政策,为产业经营主体“减负赋能”。
合水县蔬菜办副主任贺彩霞说:“近年来,我县锚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将黑木耳产业作为激活县域经济的‘新引擎’,通过‘引培主体建基地、三端并进延链条、联农带农增效益、循环利用促融合、政策扶持强保障’五项举措精准发力,成功构建起‘菌种培育-菌棒生产-种植加工-品牌销售’全产业链。辐射带动村集体和农户深度参与产业发展,真正让黑木耳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的‘致富菌’。”
至目前,全县已招引龙头企业2家,培育家庭农场1家,建成规模化生产基地3处,种植黑木耳3610万棒,年产量1800吨,实现产值9000万元,带动8个村集体、305户发展黑木耳,村集体增收10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小木耳正以强劲的产业动能,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吉祥合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