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陕北高原的风裹着草木清香掠过吴起县的沟壑梁峁。在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起街道郭畔村,百亩苹果园果实累累,寺岔村部土门前的几位老人嘴里叼着香烟开心闲聊——谁能想到,这个如今产业兴旺、村容整洁的“和谐村”,曾因闭塞被贴上“落后”标签?更鲜有人知,这片土地下深埋着三代人的奋斗印记:从革命先烈的热血奉献,到村支书的生命铺路,再到新时代村民接续奋斗,先辈奋斗的精神早已融入郭畔村的血脉,化作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岁月留痕奋斗征程里的初心印记
郭畔村的故事,要从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说起。
村民贺彦军回忆“我爷爷贺满朝,1928年参加革命,1932年入党。”1935年中央红军抵达吴旗镇(今吴起镇)时,贺满朝主动找到周恩来副主席请战:“红军缺粮?我包了!”回村后,他连夜发动群众筹粮,组建游击队,建立人民供给站。1936年冬,敌人突袭乡政府,为掩护群众转移,贺满朝倒在血泊中。为纪念这位“用命护百姓”的先辈,赤安县(今志丹县)将他工作过的高老庄区(赤安县二区)改名为“满朝区”;1987年,吴起县政府立起纪念碑,碑文刻着:“他的担当,是郭畔人最早的精神启蒙。”在郭畔村,“传承”从来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刻进村庄肌理的记忆。
李海青老人总爱提起另一个故事:“有个穿补丁衣裳的‘根筋’书记,带着咱修电、铺路、种果树……”她口中的“根筋”书记,是1947年出生的白士武——郭畔村人心中另一座“精神丰碑”。
根扎黄土村支书用生命铺就的“发展路”
1982年,35岁的白士武当选郭畔村党支部书记,先后被市县评为优秀村干部、先进工作者、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庄稼汉,把“勤勤恳恳工作,清清白白做人”写在工作笔记首页,用17年光阴,将一个“出门靠腿、照明靠油”的穷山村,变成了全县“通电最早、道路最畅、生态最佳”的示范村之一。
“那时候村里黑得早,娃写作业点煤油灯,大人都心疼得直抹泪。”村民张云回忆。白士武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抢电”——他揣着干粮跑县城、上省市部门,磨破了嘴皮子争取项目,又带着300多村民自带干粮、扛着铁锹,顶烈日挖杆坑、立线杆。“他总说‘党员先上’,自己爬最高的杆子,手磨得全是血泡。”村民雷志权说。1987年冬,郭畔村13个村民小组全部通上电,成为全县首个“全通电村”。通电那晚,家家户户亮起电灯,老人们盯着灯泡掉眼泪:“这光,比过年还亮!”
通电只是起点。面对“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困境,白士武又带着村民修路架桥。13个组的山路被打通,3座石拱桥跨沟越堑,20多个涵洞疏通水患。“以前卖头猪要赶20里山路,现在三轮车直接开到家门口。”雷志权说。路通了,白士武又琢磨“靠山吃山”——他争取德园造林项目,封山禁牧改舍饲养羊,带领村民种下3000多亩林地,新建15个果园。“现在这些果树成了‘摇钱树’,春天花开能旅游,秋天结果能卖钱。”
1998年12月2日,因长期积劳成疾,陕西省吴起县薛岔乡郭畔村的好干部白士武突发脑溢血不幸离世,生命定格在52岁。吴起县薛岔乡人民政府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出殡当日,全村多数村民扶老携幼为他送行。“他把命都给了郭畔,我们得替他把日子过好。”村民李金贵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人共同的心声与怀念。
薪火相传从“红土地”到“振兴田”的时代答卷
白士武走了,但他留下的“实干基因”在郭畔村生根发芽。
“八岔湾模式”便是最好的注脚。上世纪90年代,村民杜修义带领八岔湾组群众不等不靠,修梯田、种杂粮、搞养殖,硬是把“穷山沟”变成“米粮川”。1995年,八岔湾被延安地区命名为“文明村”,杜修义捧回“陕西省劳动模范”奖状。如今,八岔湾的梯田层层叠叠,苹果园、小杂粮基地连成片,成了远近闻名的“白于山区明珠”。

郭畔村的山体现状
进入新时代,郭畔村在先辈奋斗精神与绿色发展中寻找新坐标。郭畔村支部书记张登峰说:我们村“两委”班子接过“接力棒”,以“苹果为主、多元协同”为方向,绘就振兴蓝图:产业“强基”:全村发展苹果265亩(含村集体果园126亩),配套百吨冷库,从施肥、修剪到采摘全程村民参与,2024年集体果园收入20余万元,带动800人次就近务工;多元“造血”:两户家庭农场养殖生猪,两户牛场存栏50多头;大豆玉米套种279亩,荞麦、糜子等小杂粮436亩,向日葵、胡麻等油料作物332亩;今年新建成米面加工厂,打通种植加工链条;民生“暖心”:改造6个组入户道路9.2公里,实施集中供水惠及54户285人;定期评选“好婆婆”“好媳妇”,文明新风浸润村庄。
精神永照红色土地上的未来之约
站在郭畔村的大山茆远眺,青山如黛,果园如链,村委会里一群老人正围坐一起边打扑克边听老党员讲贺满朝、白士武的往事。“爷爷说,当年他闹革命是为了让乡亲们吃饱饭;爸爸说,修电修路是为了让日子有奔头;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村子更美、乡亲们更富。”
从贺满朝“舍命护粮”的忠诚,到白士武“鞠躬尽瘁”的担当,再到新时代村民“接续奋斗”的闯劲,郭畔村的百年变迁,是一部浓缩的精神基因传承史,更是一曲实干兴邦的时代赞歌。
“我们不仅要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更要让先辈精神立得住、传得开,以贺满朝事迹、白士武工作笔记、八岔湾奋斗史为榜样,让奋斗印记可触可感。
夕阳西下,苹果园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这片曾被热血浸润的土地,正迎来更蓬勃的生长姿态——人们记住来时的路,更向着振兴的远方,坚定前行。
作者手记:
在郭畔村的采访中,最触动我的不是具体的发展数据,而是村民口中那些带着温度的细节:白士武磨破的手套、贺满朝的故事、老人们话语中的哽咽。先辈奋斗的精神从来不是高不可攀的符号,它是“党员先上”的自觉,是“把心掏给群众”的真诚,是“日子再难也要往前奔”的韧性。当这些精神融入村庄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的血脉,振兴便有了最深厚的底气。郭畔村的奋斗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传承,是让先辈奋斗的精神成为发展的动力;真正的致敬,是在新征程上交出更精彩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