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县构建“红色物业联盟”,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2025-11-18 08:11:13 来源:榆林日报

近年来,绥德县聚焦基层治理痛点堵点,通过构建“红色物业联盟”,整合多方资源、凝聚治理合力,推动治理力量向基层下沉、服务资源向小区集中,全面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存在的“散、软、慢”等问题,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从“单一管理”到“多元共治”的转变,切实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构建“红色物业联盟”   

绥德县积极推动“三无”(无物业公司、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小区从“无人问津”转向“齐抓共管”。由社区党总支牵头,构建“小区党支部+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双报到单位+社会组织”五位一体“红色物业联盟”:横向联动48家物业、217家“双报到”单位及37个社区社会组织;纵向贯通11个社区党总支、125个小区党支部、395个楼院党小组、425户党员中心户,覆盖12万余居民,形成覆盖全面、反应敏捷的治理共同体。同时,成立小区党支部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吸纳业主、“双报到”代表、网格员、“红管家”及民警参与,通过“居民自筹+单位支持+镇政府兜底”筹资270余万元,围绕人居环境、物防技防、便民服务、文明创建等推进“微治理”。 

事事有人管 件件有回音”    

以提升自治活力与治理效力为核心,绥德县推动“红色物业联盟”走深走实。将“红色物业联盟”纳入县委“书记项目”,按“谁主管、谁负责”明确住建、城管等17个部门职责,形成县委统筹、部门协同、乡镇落实、社区执行的联动机制。创新“4+X”民主议事模式,整合党建联席会议、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务评议会四类固定形式,按需引入职能部门、社会组织、专家等,实现“居民提、多方议、合力办”的良性循环。出台《绥德县物业服务企业“红黑榜”管理办法(试行)》,建立第三方考评与“红黑榜”信用机制,倒逼物业提升服务;东门滩社区名州镇家属院探索“群众点单、联盟议单、分类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五单”工作法,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音”。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绥德县从阵地、服务、示范三方面强化保障,让“红色物业联盟”成为治理硬抓手。建设10个标准化党建阵地,改造58处集图书馆(角)、“和事佬”说事室、便民驿站、红色长廊于一体的服务场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在“红色物业”党支部引领下,组建“小马扎”“及时雨”等15支党员志愿服务队,累计解决居民热点问题80余条,办结杂物清理、车辆规范停放等诉求216件;实施道路硬化2800平方米、规整电线8500米、清理垃圾30余吨,推动车位规划、门禁升级等落地,形成“和事佬”说事、“菜单式”服务等机制,增强群众认同感。通过小区宣传栏、电子屏、微信公众号等,开展38批次先进典型评选宣传,激发居民参与热情,让“红色物业”成为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的平台。  

从“有服务”到“优服务”    

推动物业从“有服务”向“优服务”转变。绥德县依托“五级五长”体系,发动党员、居民参与治理,带动5857人认领“五级五长”职责,担任政策宣传、民情收集、安全守护、矛盾调解、文明示范、物业监督“六员”,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建格局。深化“双报到”机制,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物业结对,签《红色物业联盟结对共建协议书》,以“一对一”“多对一”帮扶整合资源,实施环境美化、路灯亮化、门禁智慧化等50余个项目,破解老旧小区设施难题。常态化开展18场次“身边好人”“最美家庭”评选,挖掘群众身边典型;指导78个小区修订居民公约,引导居民自我管理。开发“阳光物业”智慧平台,整合投诉报修、缴费、评价、信息发布功能,完善16项服务,处置108件诉求,居民幸福感显著提升。

责任编辑:张艳峰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