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孙虎林
药材远志
夏日昼长,午后清风习习。我左臂挎着小竹篮,右手握着一柄小铲子,约上东邻玩伴,向村北沟边走去。
沟边有片台地,窄窄长长的,伸向正北。远远的,北山就在那边放映夏日风光影片。这片台地从上到下共有三级,中间由两道坡坎隔开,靠近下方的土坡最长,坡坎上长满野草,春夏时节,野花盛开。我最喜欢这道坡坎,坡上长着草药远志。
去年夏天,我和玩伴曾挖过柴胡、防风等草药。这些草药,渭北旱塬不太多,晒干后卖不了几个钱。父亲年轻时,曾在秦岭深山挖过草药,识得许多草名。他教我认识了远志,远志的收购价不错。于是,我立刻迷上了它。
那时,我半跪在草坡上,用手分开眼前草丛,细细辨识远志。它长得不高,针叶纤细,俗名细草,极难辨认。好在,夏天到了,小小的远志开花了。花朵不大,比阿拉伯婆婆纳的天蓝色花朵大不了多少。不过,这也够了。这淡紫色小花在夏风中微微招摇,无形中暴露了远志的芳踪。我喜出望外,左手拢住它弱不禁风的小小身子,右手挥铲,直取植株根部。我知道,远志身上最有用的就是根部。用小铲刀必须挖至一定深度,才能完整取出根部。谁能想到,远志瘦瘦弱弱,根部却不小,长长一截,胖胖大大。我小心翼翼,将这淡黄的根部放入竹篮。运气好的话,一下午就能挖满满一篮。
回家后,我将远志根摊在地上,抖掉土屑。而后取一根远志放在石头上,用小锤子轻砸。砸扁后,剔除根芯,将剩余部分放在竹匾上晒干,好卖给县城里的药材收购店。
星期天,我拿着一小袋远志皮,兴冲冲步行上县城。药材收购店在东大街,店门朝南,店面不大,墙上贴满中草药图谱。我所认识的几味中草药,诸如柴胡、黄芩、防风、地黄,都在上面,当然也有远志。它们都是全株图,连深埋地下的根须都露在外面。那一刻,不知为什么,我竟然想起了光着屁股在水库里凫水的小伙伴们,不觉哑然失笑。
这时,收购员望了我一眼,招呼我过去。我满怀期待,将那袋远志递给他。他将远志倒入簸箕,开始一下一下颠簸。他颠一下簸箕,轻飘飘的远志皮碎屑就被颠了出去,我的心就抽一下。他一连颠了十几下,簸箕里就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二远志。那一刻,我痛恨这个又黑又瘦的收购员,恨他太抠门。他将剩下的远志称了称,付给我两块六毛钱。我攥着卖草药得来的钱,悻悻然走出收购店,心疼那本该多得的一元钱。
走到大街上,心情好多了。我直奔县城大十字东北角的新华书店,毫不犹豫买下那本心仪日久的小说,花了将近两元钱。余下的几毛钱,买了几个肉包子。东街食堂的肉包子五分钱一个,小小的,馅里全是瘦肉。每隔一段时间,父亲就带我来这家食堂打牙祭,吃一笼大肉包子,喝一碗八宝稀饭。这次,我用自己挣的钱买了包子,吃起来更香。这也算是我挖草药赚的一笔巨款。毕竟,远志难收拾,收购价也高。
除了沟边那道坡坎,村南小路边也有远志,不多。这段小路两边田野高出路面,靠路的部分自然形成坡面,杂草丛生,草间开着喇叭花一样的田旋花。每日上学,我都要从这条小路经过。无意间,我看到了隐身草丛的远志。放学路上,便用随手捡到的小棍子,将那黄色的根部剜了出来。几日下来,也就有了一把远志。
中草药的名字颇富诗意,充满自然灵气。远志之名自带书香气息,高端大气。传说古时有位秀才,娘子乃药铺店主之女,颇懂药理。一年,秀才赶赴乡试。行前,娘子给他一节细细的浅黄色中空圆木,说它有奇效,名曰“大胆”,内服可提神,增强记忆力。秀才依言服用,果然考取功名,高中第一名解元。他嫌药名俗气,遂更名“远志”。这段传说姑妄听之,当不得真。
还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靠谱,内中言称“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具体而言,中药远志性味苦、辛、温,归心、肾、肺经。具有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痰开窍,消散痈肿等功效。
一晃将近四十年了。这些年来,不知为什么,每到夏日,我的心头都会摇曳着一簇远志,摇曳着数朵清新素丽的紫色小花。所幸,故园风物依旧,沟边的那道坡坎还在。下次回家,我要去那儿看看,找找我心中的远志草,重拾无忧无虑的少年情愫。当年,我怀揣远志,离开故乡求学谋生。如今,半生蹉跎,昔年的远大志向并未实现。渐入老境的我,已经看淡一切。因为,我本就是长在故乡泥土里的一棵小草,一棵无人知晓的小草。
写于2025年5月28日
